幻海迷局

净土往生

栏目分类

浏览排名

学佛的几个阶段

  • 学佛的几个阶段

音频在线听

 

引言:下面和大家聊聊学佛的一些过程和状态,这是应同修问而说。

学佛的整个过程分五大阶段,分别是:信佛、学佛、修行、用佛、成佛。信佛是基础,然后是学习教义等等,方法都了知了,随后就要扎实落实修行,在修行过程中不免要借用佛菩萨的力量,最后获得成就。这个过程看着很粗暴,步子略大了一点,不那么容易跨越。

我们或许也听过“看山看水”的那三个阶段,分别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阶段,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阶段,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略解释一下,毕竟第一层境界和第三层境界,从表象上看乃至理解的大意上看是很类似的,但是因为跨越了第二层境界,所以一和三阶段虽然所见类似,可决然不同的。

第一层,看山水是山水。这本身就很不容易,或许我们以为这很容易,这一层是要完全剔除人为因素的干扰。

比如有句古诗“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时的巫山就多了一层情绪在其中,而不再只是这座山了,所以要摒弃人为情绪干扰,这第一层才能达到。

要克除人的主观情绪的投放,客观事物就是这个事物本体,不做猜想、不做投射、不做归类、不做附加。于是周口店就是一个叫做周口店的地方,和北京猿人没关系,和几十万年的人类发展史没关系,你若牵连其中的关系,这第一层境界就失败了。

 

人的思维习惯中有一种把类似事物归类的机能,比如看到花花绿绿的蛇知道有毒,而有的蛇以鲜艳的颜色做伪装色,其实没毒,只是出于保护自己吓退敌人用的。

这种机能是人类生存繁衍的一个很必要的基础技能,和从众行为是一样的有自我保护作用的。虽然是有用,但是这就令我们在认识周遭事物的本质上有了偏差。

所以说“见山是山”这一层,要剔除人的各种主观情绪,这确实并不容易;能拓展到“见水是水”依然没有其他情绪,这个难度就可想而知。

很多人可能认为这一层见山水是山水是正常人的境界,我说不是,亦如各位知道佛字有一种偏中国化的解释,弗字是不的意思,单立人是人,所以佛字是要否定人的很多所谓正常的部分,比如贪嗔痴。

 

第二层,“见山水不是山水”。这一层就有意思了,山不是山是什么?什么都不是,又什么都是,水也一样。

这个境界如果深挖就有点趋近于天人合一的境界了。山是土、是石、是树木、是溪流、是百草、是走兽,细致观察山,就发现山不再那么容易单纯定义。不能单纯定义要怎么去理解呢?亦如一般的山都是几亿年的造山运动形成的,有一个视频说玉石是恐龙的尸骨变作的,恐龙所处的年代地形地貌和现在大略差不多,不会出形成矿石的结果,以恐龙所处的六千五百万年前,是不可能进入到矿石层面的,最多算是化石,所以这个视频内容的可信度就有限。

矿石也好,化石也好,沧海桑田也好,造山运动也好,板块抬升也好,地壳位移也好,星球自转公转也好,种种的因素和合下形成了一个山的隆起。所以当我们看山的时候,应该看到这些因素对造山的影响和作用,如此来看山水就不再是单纯的山水,而是寄托和富含了众多的法义在其中,亦如祖师说“百草头上祖师意!”

百草就是山河大地诸有为相,祖师意就是解脱自在的道理,在这些山河大地诸有为相里可循、可觅、可随、可追,只是这种境界已经达到慧眼和法眼级别的状态了,不再是肉眼和天眼级别能去看透参破的。

 

一滴水说他是水,就是水,说他是家也对,是海洋也对,说空气也对,是生命也对,所以水就不再单纯是水。亦如《孙子兵法》里我很喜欢的一句话是:“夫!兵之形若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可是水真的就只是向下吗?古人这样说,但我们现在不能这样说,因为水不只是向下,水还会向上。各位知道水有表面张力,在张力的作用下水会出现虹吸现象,就像插一个棍子在水里,水会爬上来一点,而如果介入的物质有足够多的空隙与合适的大小,水会沿着向上很高的。植物就是利用了水的虹吸现象,加以蒸腾作用,加速了水的提升。

水不是古人认为只会向下、只会避开的;而水又有三种形态:气态水、液态水、固态水,表现的物理现象有天地的差异。我们看到水了,是否能看到三态的转化,乃至水以三态在地球的各个角落里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这一看水还哪里是水啊?这只是简单的剖析一下。

佛法里也常常用水做比喻,比如八功德水,比如法雨普洽。

地藏经》里提到两次十地菩萨,十地菩萨又叫法云地,法义厚重如云雨,所到之处皆得滋润。雷音遍布是要吓人啊?还是哪个要渡劫啊?打雷啦,下雨啦,要收衣服啦,所以打雷是下雨的前兆。

雷音遍布这是在侧面的说法雨将至!法雨来了各位就举好兜装一点用,兜大兜小那就是你自己的事情了,反正告诉你要来雨了,接不接那是你的事情,用不用还是你自己的事情。

 

也正是因为很多人不懂去用法雨,所以活的干巴巴的不滋润啊,遇到人也常常冒火星子,吃个饭也是火星子,活在一种煎熬的干涩中。这是因为不懂运用法雨的滋润和浇灌,那棵小苗干枯得就要倒掉了,还不舍得去浇一浇。水一到位被根茎吸收,输送到整个身体,然后再释放出去,我们不是水的生产者,只是水的搬运工。

亦如学佛,我们学到所谓的法,真的能保持住吗?你不让他运动起来,他能滋润我们自己吗?最后还要释放出去,或者去利益大众的,或者是维持存在的。所以叶的离去是树的不挽留吗?哦NO,是树的水分不能支撑这败家玩意了。

我们学到的东西要去运用,让身心都处在其中,就像被法水浸泡,虽然身不在极乐,可是却时刻常在八功德水中滋养;但是仅这样就完了吗?要开枝散叶啊,要把你的花开的大大的,漂亮的,美丽庄严的,为什么呢?你这样才有榜样的力量啊。如果一池莲花都筷子那么大,这是有问题了,你能大如车轮,才能有人羡慕而跟随,亦如长者子见佛相好是一样的。

所以见山水不是山水,展开就很丰富了,各种说,随便讲,自然也可以深入到无相和天人合一的状态,只是我个人水平很差讲不了,所以你们自己思维吧。

 

第三阶段,“见山水还是山水”。这就已经走到破了法相阶段了。

各位知道企及菩萨阶段必须是破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我相,就是这个小我、假我、染污的我,总以这个我为第一出发点去思维、看待、处理问题,这必然就如戴上有色眼镜,看什么都是灰蒙蒙的一片。待小我破了,然后就所谓有一个大我,也就是有一个道义上的我,可是这也依然不是真的,还是要破。这就要涉及到某些修练方法里提到阳神出窍了,或者如外国的灵修学说的星光体出游,这个我还是假的,得破,把这个我当成真的,这是病,得治。

所以佛说无我,在物质层面色无我;在感受层面受无我;在思维层面想无我;在任何执著层面法无我。佛的话算是一杆子戳到底了,但是我们几千年也不一定能落实好。

这个假我的执著破掉了,没有一个所谓的我相可得了;随着就是破我相对应的人相;人相一破,随后就是众生相,最后是寿者相也要破掉。

 

前三个都好理解,寿者是什么意思?字面意思是“长寿的老人”或者好听点“德高望重的人”,深一点是,寿者代表着我们最后仅存的分别。没有了分别,山河大地一如一等,同归法性,一切众生皆在遍知性海,无一例外,也自然就没有所谓的寿者相可得了。

这四相破可入菩萨位了,菩萨就要在这个基础上去破法相法执。这就像绑着绳子过危险道路,过去后要除去绳子是一样的,绑的时候越紧越厚重,解除的时候就需要相应多点时间和精力。

第三阶段“山水还是山水”,除去一切的干扰,没有主观情绪的贴加了,也不会去延伸出种种教义、法理、乃至智慧了,而是回归到一种超然的平淡中。这种平淡因为无法被干扰影响,所以就显得非常的深沉,亦如涅槃的常乐我净的境界一般。

以上这三个阶段也是偏高,那么我说一下正常咱们学佛的步骤。

 

正常学佛的几个阶段。

在最开始接触的时候觉得佛法很简单啊,就是如是奉行,就是行善断恶就没别的了,再就是念佛求生!有这种感受想法都没什么,因为才接触。就像你看到一个汤圆不知道是什么馅的,总要去尝尝才能知道是什么馅、什么味、合不合口味、烫不烫!

因为坚固的认为学佛就是行善断恶,所以就会参与各种认为是善事的活动和行为中,乃至很机械的持戒和断恶,没有章法也不圆融,有的人会搞的家里外头鸡飞狗跳很是热闹。

这个阶段虽然看着是很平坦的大路,如果不受阻碍就会一直走一直走,走到天荒地老,几十年如一日的机械的断恶行善,也不会有智慧,收获自然就会很少。所以很多人会落得成为佛教负面榜样的下场,因为这条路没拐下去,走过站了。

在什么地方要转弯了呢?在发现这好像不对,好像不圆满,好像缺乏支撑了,这个时候契机来了。

 

如果把握好契机,就会走到求索教义中去:到底是怎么说的?到底应该怎么去做?怎么做才会更好更圆满些?如果转上这条路,最容易的当然是问人了,和别人交流意见,或者去咨询自己的疑惑。

问题是,你能不能问对人?这就要说缘分了。是否善缘在那个时候正好在家?是否恶缘那个时候不在?这可不好说了,如果恶缘成熟,你问的人也不会有正确的方向,虽然可能其中有的地方是看着很正确的。乃至有的时候问人能解决你的疑惑,并且也可以解决困扰;可是后续会不会带你走上歪路?这又不好说。

进入到这一层路就微细复杂了。亦如我说,要自己读经就是这样,你问谁啊?这可是末法、乱世、五浊,你问谁啊?你能保证谁就一定对啊?反正我是没这信心,佛经那是一层一层的义理,我看不透,所以我也肯定不能保证自己就说的一定完全正确,只是大方向别太跑偏就很不错了,细节肯定还要微细调整。

所以自己读经在这个阶段就很必要了,有的人不能读经总是去问人,那么他就会在这条路上,继续前进了,没在自己读经这站拐弯。

 

能不能在后续拐出去,回到自己读经里?这也不好说,不过能自己扎实的读经这好像是一股清流,晒个脸说,那就是人中芬陀利花了。

不过读经也会出岔子,因为经文很深啊,所以就算领悟了一个道理,也不能只停留在这一层面。如果停了,所谓读经也就失去本质意义,徒留形式。就如佛字的中国化解释,要不断的否定自己。否定这词我觉得不合适,说修正自己合适点,不断地修正自己这事就靠谱了。

在理解教义的路上一直是如此,或者是从外人学,或者是自己领悟。当然靠自己领悟会慢一点,靠外人又要看缘分,所以虽然靠自己领悟慢,但是安全性高于靠他人。佛菩萨住世那自然有好老师可求教,可是这是末法想找那样的人也真的很难很难,就连虚云长老都不敢承认自己是善知识,那么他不肯承认,谁敢承认啊?

在《楞严经》前面有一段虚云长老的话,大略的意思是:学佛要随善知识,但是在末法时期哪里去找?这《楞严经》才是我们的真善知识。他可没说“我是你们的善知识!”所以我也不是,各位也同理,我们仅是学佛路上的一个行路人,都没到站,都没到终点,仅是路间相互帮助提携而已。

 

我们接触到他人的理论内容,也依然要去通过佛教教义去判断,是否复合教义?是否合乎正理?有人会讲啊,无理搅三分;不复合教义,奈何你天花乱坠,都不能听,不能信。为什么现在冒出各种乱七八糟的所谓佛法来啊?今天还接到一个某某功的骚扰电话。

教义抓不住、弄不明白,说信也是迷信。于是这就形成一个分水岭,在前面处于迷信阶段,不管是只去做善断恶的,还是求教他人的,乃至自己学习经文的,都难免在这个分水岭前止步。

当真信了,必定是因为教义理解了;如果不理解教义,怎么得利益也不理解,只是说经文提到供养、赞叹啊,可是各位利益怎么得啊?佛法的利益怎么得?

亦如我过去问大家:地藏菩萨到底怎么救度众生的?我们想被地藏菩萨救度,这个问题不要知道吗?你想获得菩萨加持救护吗?地藏菩萨怎么救度众生都不知道,你怎么获得加持救护?就像这个工具怎么用都不知道,你怎么去获得使用工具带来的便利?经文就等同于开启佛菩萨力量的说明书,看不明白,你能用得明白吗?

 

等跨过这个信的分水岭,真的信受了,那么就会进入到一个长长细细的瓶颈阶段。在这个阶段虽然有收获,但是会有种种的压力,这些压力让人觉得不那么自在,或者会为此烦恼。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仅是信了,而还没到学和用的阶段,问题还没去彻底解决,而随着深入学习,手段方法也不那么灵光,发现的问题会更多,带来的压力感就会越多。

如果能学会转化,把压力变成动力,乃至提升大乘心,把自己的压力理解为是大众也在承受的压力,我要为化解大众压力而解决自己的压力!这就如无尽意听佛陀说“你要供养观世音菩萨”,他马上就供养,我不是代表我自己,而是代表天龙四众供养你的,所以请你受纳。

转化不了就会继续被压迫,当我们不够福报支撑了,于压力主导下在学佛的路程下课了,没有办法继续深入了。

觉得我虽然信,可是却不得利益,这个时候的退失是很可怜的,连最后的断恶修善都不一定能去坚持和认可了,随后就很可能进入到诽谤佛法的队伍中。当然这些也都是要看个人的福报和业力了,不一定都会退到几百生后再遇佛法,有的可能一退要几年、乃至几十年都无法再去接触佛教的内容。

所以发现问题、转化问题、解决问题、战胜、突破苦难,这就成为了上一步就艰难一层的境界,这个境界状态略漫长。

 

当渡过这一个狭长的瓶颈阶段,没有被分流走,没有被压力挖墙角,有福报支撑过来,就会进入到一种较为平缓的阶段,就像大江河入海前都会水面平缓一样。

在平缓的状态中,有一部分会走散,他自己的问题也能解决了,困扰也能靠教义解决了,乃至面临的一切问题都没有挑战性了,怠惰心、傲慢心随之而来。此时的心态虽然很平和,遇到问题都能快速解决、高效处理,于是也没什么动力,不再以教义支撑进入大乘,不愿去担负这些,没有大乘持续强大的后备动力,修行人到这个阶段,很大一票都会自己飘走。

所以大乘这是我们不跑偏的根,时刻能想着众生、惦念着众生、想着怎么帮助众生,你就不会跑偏,也不会一天无所事事。正是因为自己的问题能解决了,门前雪扫完了,不管其他了,自然可以蒙头大睡。所以这个阶段又会体现教义的价值。是否我们学的东西能带领我们进入到大乘中去?从而获得源源不断地动力和支撑?所以很多人仅是学佛了,自己安详了,心态能自我调剂了,得利益受用了,最多这些,这个后续的成长就不茁壮了。

读大乘经典,而且要读明白大乘的大在哪里?才可能获得大乘的力量。可是这个真的要分人了,驴马之类会被龙象蹙踏,踢出队伍啊。于是要学会担负,从小小的事情开始,慢慢增加自己的担负能力,最后在帮助他人的同时强健了自己,所有参与方共赢。

进入到这一层面了,有理论教义的支持,有行走心行的落实,两条腿都不残废,这路可以走的风生水起了。

最后再啰嗦一句,理论和实践是交互证明和提升的。

当我们现在理解的某个理论在真实落实后,才会发现这个理论中有没认识到的地方,或者理论本身就有缺陷和不足。于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理解真理靠学习来的,最后又要付诸行动去验证和完善,从而提升理论水平,促进更新的实践落实,这两条腿就迈起来了。

上一篇:不须果证得出轮回的妙法
下一篇:关于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