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海迷局

净土往生

栏目分类

浏览排名

寻找正牌的观机逗教

  • 寻找正牌的观机逗教

音频在线听

 

同修:前几天有人问不吃肉怎么够营养?我说:“不试怎么知道,反正有一年多没感冒了”。

今上午突然开始打了好多喷嚏,流涕,怀疑是感冒。喝了几杯水,刚才一直眼睛鼻子发痒,连续喷嚏,念会儿佛号后喷嚏止住了。沟通超度后,感觉好多了。

我觉得,这里有我慢,看不起对方;再有,遇到问题是先运用所学方法还是其他的,这里涉及到所知障和敏感度。

老师:一年多没感冒了,是不是有病啊?不然,怎么能一年多都不感冒啊?一年多都不感冒,是不是营养不够啊,所以不感冒?

幸亏你有这样的感受,不然也是百口莫辩。

这是一个普罗大众缺乏基本善恶分辨的世界。

你和没有善恶基础认知的人,如何深说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呢?如之前和大家说过“三季人”的故事。他都那样了,你还和他计较啥?

 

同修DK:极乐世界里没有感冒,更没有各种疾病,好像连恶名都没有啊!我一个表姐得了肠癌,发现得早,切了一节,刚出院。

老师:肠癌这种,可能医嘱里就建议少吃肉,多吃蔬菜瓜果这类富含纤维素的食物。

同修DQ:我还告诉他们,我不但没有什么不适的感觉出现过,反而比以前吃肉的时候感觉身体更加轻松;以前总是颈椎不舒服得厉害,现在颈椎没什么很不舒服得感觉了;以前长痘痘,还冒脓,现在也不长痘痘了。

老师:冒脓?你确定不是坏透了?

同修DQ:估计以前也是坏透了,喜欢欺负别人,打别人,现在忏悔。那时候可惨了,满脸长痘,后来冒脓,都不敢出门,简直没脸见人了。试了很多吃的、用的,都不行,后来听说少吃油腻可能会好。因为这个痘痘,我才开始慢慢减少肉食。反复持续了三年,终于慢慢好了。

 

同修DL:人间天老师,“三季人”的故事是啥?

同修DY:《子贡问时》

朝,子贡事洒扫,客至,问曰:“夫子乎?”曰:“何劳先生?”曰:“问时也。”子贡见之曰:“知也。”客曰:“年之季其几也?”笑答:“四季也。”客曰:“三季。”遂讨论不止,过午未休。子闻声而出,子贡问之,夫子初不答,察然后言:“三季也。”客乐而乐也,笑辞夫子。子贡问时,子曰:“四季也。”子贡异色。子曰:“此时非彼时,客碧服苍颜,田间蚱尔,生于春而亡于秋,何见冬也?子与之论时,三日不绝也。”子贡以为然。

同修DL: “客碧服苍颜”,这句怎么解?

 

 

老师:客人穿了身绿色的衣服,但他的皮肤却苍白没有血色。

不与夏虫语冰。这就像之前和大家说,不要和傻子打架,打赢了,你欺负傻子;打输了,你连傻子都不如。所以只要和傻子一打架,你肯定输,赢了也是输。

有一个时期,佛陀叮嘱不要对小乘人讲大乘的事情,并且对大乘人有各种要求,其中有一条,大乘人不可与小乘人同坐、同言、同食,乃至同行。这里就有“不与夏虫语冰”的意思在其中了,但也是对大小乘人的保护。

亦如孔子为什么就算说妄语,也要把这个事情平息了?不及时平息,你和他讨论三天,也讨论不出结果。

 

各位有没有过类似的感受,和某些人说点什么,好像鸡同鸭讲,驴唇不对马嘴,为什么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背景、经验、思想、意识,这些都不能追求一致,所以要“求同存异”,而不是“求同灭异”,这种做法就不对了。

因为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社会背景、所负因缘不同,所在角度也很难一致。在不同的角度,所见就是这个角度所能见的;但所见的如何,只是取决于角度如何吗?

 

同修DK: 角度不同,认为自己的是对的。

同修HC:路不同,见闻,经历差异太大。

同修DC:不在一个频道,说再多都是白说。

同修DY:没有契机。

老师:

所以DK,你忽略了个人在其中的能动性。角度对所见有影响,但是否全盘都受角度影响?这里就很可能有漏洞;

所以HC,人和人有差异是正常的。有差异,必然有大有小,不能因差异大,就不沟通;

所以DC,你执着自己的频道,如何能体会他的感受呢?

所以DY,所谓契机,你说了一个很可能超过你能力范畴的答案。

 

所谓“观机逗教”,这年头上哪找去?我也把人给说跑了,能叫“观机逗教”吗?显然不是。

阿罗汉能观察八万劫因缘,对观机逗教来说,没能力完成,所以阿罗汉不敢轻易张嘴说话,怕说错;菩萨能观察得更多,但也不能百发百中。他们都如此难,所以这年头,上哪找观机逗教?去极乐吧,在娑婆没什么戏了。

寻求契机这个事情,想一想倒是可以,若要靠寻求契机和合,这就有难度了。大方向上的契机,可以努力撮合出来;但细节细致的契机,哪个有能力来完成?

 

所以,为什么要寻求获得佛陀的教诲、提点?因为与其他角度获得的提点是完全不同的。高度、深度、细节、框架等等都有差异,整个一条线下来,就不知道要差出多少了。所以,救度众生最好的基础条件,是以佛的能力高度来完成。

同样,接受教诲也是这样,只不过佛世难值,佛法难闻,所以才有无量菩萨领受佛意,弘梵三界。

于是,佛难遇,可以找菩萨求学;佛叮嘱菩萨,当做众生不请之友,不请之师。菩萨是如此努力了,但众生则是真不请,不会请,不懂得请,不知道请。这中间有个鸿沟,如何弥合?

你们思维。

 

人间天于幻海迷局

2019.5.9

上一篇:如果父母是“一阐提”应该怎么办?
下一篇:菩提愿之菩萨愿与佛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