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海迷局

净土往生

栏目分类

浏览排名

九字的用法

  • 九字的用法

音频在线听

\

 

咱们今天继续唠叨九字读经法,看看能不能逐步的展开,希望帮助各位立体的理解这个方法。

我说过很多次自己的读经经历,千辛万苦才算在经文看到“信愿行”三个字,这三个字可以横进各部不同的经文中,乃至慢慢运用后可以在一段里、一句里找到“信愿行”的影子。所以当大家上手做练习时,可能有摸不着脉的感觉,看我说的很好,自己运用就发现阻滞、呆板、不灵活、解的深度也不够,会令自己不满意。要和自己比,过去你不会运用的时候,和你慢慢开始练习的时候,和你能熟练运用时比,在自己的过程里看成长,而不要去和别人比。 

 

闻思修、信愿行、戒定慧。

这三组大概的组合模式很类似:闻是能深入思维的基础,思维的结果决定修行的方向和成效;信是能行、能愿的基础,愿是左右行为的关键,行为是验证信和愿的工具;戒是定的基础,是生发智慧的基础前提,定是获得智慧的手段方法。

这三组内容要表达的很清晰,你想做什么?当然要有一个基础前提,要有能去做的条件,有了这个条件,如此去做,才会有对应的成效。就像我们看电视,学到了一个种地的方法,但我们得有地可种,才能让方法使用贯彻,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三组也好,九个字也好,其实就很类似这个例子。

 

当然严格解释闻就很复杂了,要有六个条件内容,我们不深入到那个高度,你遇到了,能把听闻到的信息供给思维,就可以粗暴的说:这个看到的、听到的信息是闻。如果看到的、听到的信息,不能提供给思维,也就等于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走个过场,没给思维提供材料,这个听就不能叫做闻了。

闻是思维的前提条件,我们的心识要处理信息,这些信息是由身根的种种渠道获得的,不能提供给心识的信息,都算是走过场的,也就是被我们屏蔽掉了。

 

这个部分各位要多练,因为传统学佛一直是依赖根的,就是《耳根圆通》的那种返闻闻自性,根不和尘接触,让根的感知能力返回到对自性的观察中。所以传统靠根的学佛模式就不支持思维,因为心识本是无常的、是变幻的、是捉摸不定的、是不可描述和具体陈白的。

但《楞严经-二十五圣圆通》,修行不只靠这一个方法,所有的修行方法加一起就是二十五个大纲领,靠耳根只是其中一个罢了,所以之前提出的“现在我们靠识学佛”。所谓靠识就是靠分别心去学佛,我不需要排出一切的尘相,靠分别心把娑婆和极乐分别明白,就自然会希望往生极乐;靠分别心把留在娑婆的结果和去极乐的未来思维明白了,就自然愿意往生极乐。我们此生能往生极乐就可以了,随后的各种修行境界在极乐跟随阿弥陀佛再学再练呗。

 

站在净土法门的高度,往生极乐世界一定是要站在识心层面的,如果站在根的层面,没有外在的尘相、没有物相、没有名相,极乐这个算什么?极乐世界又算什么?没有外在的物相,怎么有一个叫做极乐的世界可被追求?所以用识求极乐就对了,识就是分别、就是计较、就是思维、就是执着!你分别用对了,知道极乐很完美、知道娑婆太糟糕,这个分别就对了;计较往生极乐的细节、计较娑婆造业的果报,这个计较就用对了;我一定要往生极乐,此一生舍报已就一定要往生极乐,这个执着就用对了。

靠识学佛的难度比靠根要低很多,而现在有带业往生的模式,我们善用好自己的识心,就足够往生极乐了。所以识心的表现之一就是思维,那么怎么思维才算是正思维?过去常常和大家说:你如果拿出一个思维结果,那么你要做例证,举几个极端的例子,看一看还符合与否。往往很多道理正面看是没毛病的,但是返过来看就有问题了,佛教的经典是经得起正推和反推的,经得起例证和极端例证的。 

思维中的正推和反推,就是正面看和反面看,在正面举例证,在反面也同样举例证。如果随便举个例子,这个道理就不通了、不对了、不圆满了、不能包容了,那么这个道理就有问题。随便一个举例就把所谓的道理整垮了,我们真要追随这样的道理修行?要依靠这样的道理出轮回、离苦得乐吗?所以如此思维能够发现道理上的不足。当我们看到各种传言甚嚣尘上,被各种人物推为经典等等,可是如果正返推都通过不了,这个言论也依然是不值得相信,姑且听一听罢了,这样就可以学会处置各种道理、言论、观点了。

 

如果随便跑、随便想、随便思维,这肯定是不行的;如果我们能思维佛法、思维佛、思维菩萨、思维经文教义,这就是在念佛、念法、念菩萨了。我们能让思维更多的围绕在三宝范围内,这就好一些。但尽量不要去思维人,因为人不圆满,就算修行的再好也还是在路上,依然还有不圆满的地方,所以思维佛、思维法,就更靠谱稳妥些。 

确立了思维对象,今天读经了,我思维这段经文,或者透过经文在思维佛菩萨了,这也都可以。思维也是有一个开关的,就像天眼有一个开关,你得会用才能收放自如,思维也是一样,我们面对这段经文最起步的思维就是:我想知道这段经文说的是什么意思?

这样读过这段经文,没获取本段的意思,就没满足思维的预设,就会回头反复的去寻找摸索,这样就会带自己更深的融入到经文中,心就不容易乱跑、瞎飞、妄想重重的。 

 

如此思维,就像是探伤机器一样,这个字是什么意思?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句是什么意思?如此推导,全句大概都明白了,从头到脚仔细扫了一遍,此刻的心就没乱跑,这就是督摄诸根了,此刻的心在经文里,这就是在念佛念法了。所以思维用好,即可以解决妄想纷纷的心,又可以粘在念佛念法的状态里,何乐不为呢?

文字的浅表意思,可以通过阅读就知道,但各位知道经文很深的,深在文字表达又没有文字表达的部分,如果我们仅限于文字表达,这就是望文生义,三世佛冤了,看着这几个字,就是这个意思,那么佛都被我们冤枉死了;佛不是这个意思,是我们解不出来啊,以为这个文字表达的就是佛的意思,这就是深度不够导致的隔阂。

 

这是因为找到了正确的路子,明确了方向,然后再到方法论的部分。你得知道要去哪里,你得选择好行走的路线,才能说我出门赶去,对不对?但你非要先出门,在路上逛半个点再决定要去哪、再选择走什么路,这就是散步了,不是修行了。我们一辈子很短的,弯路可以走几个,但总走弯路,这辈子的寿命也不够填坑的了。既然学佛了,咱们要学习少走弯路的方法了:目标不明确,你会走弯路;路线不合理,你会走弯路;整体不清晰,你还会走弯路;走走停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你还会走弯路。 

你为什么学佛?你为什么学佛?如果仅是求些世间福报,我告诉你怎么求,完毕你就可以退群出去,不用再听这些废话,现在唠叨的和求世间福报就没关系,所以不用多听一句。 

 

\

 

 “信愿行”这是对我而言最早获得和使用的解经套路,任何一句经文里都会涉及到信字,看到了这句经文你信还是不信啊?你真信还是半信啊?是完全不信还是有疑惑障碍呢?大家读经也是这样的,第一句读上信不信?不信,就不用读了;如还有疑惑,想在后文找到答案那就继续。但是以疑惑心学佛,能学出个鬼来!你越是怀疑就会在佛经里看到更多的疑点,让你的这个疑鬼大白天就跑出去了。任何一句经文都要用信来做衡量:信不信?真信还是假信?全信还是半信?不信怎么接受啊?

我们为什么会不信经文呢?我觉得,往往是对经文义理的不清晰导致的错会其意,以错意再思维佛法,只能是错上加错,形成交互纵横都是错的结果,这就是邪见稠林了。

 

所以单独强调“信愿行”,而抛弃“闻思修”是不合适的,没有“闻思修”把这个可信与否整明白,信的就可能是假的,可能是错的,可能是模糊的。当被信的内容准确无误了,那你就要选择先相信,因为凭我们个人的能力和智慧,真没办法验证佛法的真伪,真没办法验证一个似是而非的附佛外道的真伪,所以就要依靠经文了,只要是正统的经文都是佛菩萨的圣人言量,我们暂时印证不了,但我可以先相信。 

信里出现迷信和智信的区别,同样都是相信,有的人就是迷信的相信,有的人就是智信的相信。佛教支持大家证伪、支持大家提出异议,但你得有的放矢,不能空穴来风的瞎吵吵。

 

同理,想证伪佛法,想通过自己的修行验证佛法的错误,起码你得走进去,真实了解和修行,对不对?你不走进去,怎么知道水的温度合适不合适?所以佛法就很神奇,如果你抱着证伪的心来学佛,也没关系,但是终究会在机缘成熟的时候,发现你没办法证伪!就像我高中时遇到《佛教科学观》的小册子一样,老师说佛教是迷信的,怎么可能是科学的?不行,我想证伪!于是我就看了,看完这个小册子发现佛教不伪啊,很科学啊,不迷信啊。 

我们用愿把自己和经文联系在一起,如果愿贴不进去,佛法和我们就连接不上,也就没有什么交集了。佛教历来都非常重视愿,因为愿才是开启扭转生命走向的开关,你的愿很重要,决定了你要走什么的路,决定了你将面临什么结果、遭遇什么境界。我们且不谈论愿的涵盖,只是说愿在《九字读经》里怎么用。

 

怎么用愿贴进经文去?当我们看到一句经文,信了,经文所描述的场景总会有好有坏吧,好的我要不要?坏的我们想不想避免?这就是愿。

如果想得到描述很好的结果,我们要敦促落实什么样的行动?如果想避免不好结果,我们要避免什么行为?这就找到佛经对当下我们的修行指导了。所以愿贴进去,才能发现这个指导在经文里句句都是。可是这个指导就离文字了,就不再是文字描述的那个意思了,而是脱离文字深入一层的东西了。

 

如释迦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示现证悟极果,然后三叹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这句的指导在哪里?我听到了,我也信了。如果我们执着文字了,哦:一切众生都和佛一样,就是差一点,众生有妄想和执着,佛是没有妄想执着的!

指导在哪里啊?指导在:如果我是众生,那么我就一定有妄想和执着,如果我想成为觉悟圣者,就要破除妄想执着。随后就是方法论了,怎么才能破除妄想执着?这就是修行指导,一句经文就可以找到对应的指导,只是看我们能不能把愿融入其中了。

 

行就是彻底方法论的部分了。我信了,我有了对应的愿,那么我的行为就要为满足此愿而调整。就像我们想往生极乐,我愿往生极乐,那么你信有极乐吗?你信有佛、有菩萨、有无量圣众、有诸宝合成、有莲花化生、无众苦、无苦声、无苦名,这些你都能信吗?我都信了,我也相信就算极乐和娑婆非常遥远,对佛的大神通力来说不算事,我信佛陀接引愿。我想去极乐,我也信了极乐的相关种种,那么我要怎么做才能满足?因为我们邪定聚、不定聚,所以就算生发了一个好的心念、一个大的决心,也往往会被杂事冲淡,最后好了伤疤忘了疼,所以就要在行为里有一个不断提醒,保障我不会丢失忘记往生的愿和对极乐的信受,对不对?

 

\

 

很多人会说:相信了,也愿意了,就要念佛了!这个对不对呢?理论上是没毛病的,一定是对的;但是返过来推一下就会发现有问题:我们能不能坚持把佛号念到底?念到死?往往得个小病小恼,就已经把佛号丢一边了,这一反推就发现:我没这个定力一句佛号念到死!那么这个只去念佛的“行”就不对了,不圆满了,有漏洞了,对我这等根性是不够支撑往生极乐的。

这个时候才发现:哦,我的天啊,原来我们按错路走了N年!如果没有持续的解悟跟进,没有持续的信心提升、愿力的保持,只是念佛号,信愿都容易被生活琐碎磨灭其本质。

 

我们升起的愿念,自己扪心自问:能保持多久?保持不久,也不能都怪这愿是假的、是错的、是虚妄的吧?既然当初就全心全意的如此发愿,怎么可能是假的?只不过是我们的基础就是这熊样,靠此愿的真诚保持不了多久的。所以就必须在行做里含纳如何维持愿、保持信的不退失,或者通过行做促成更进一步的深愿、大愿、真信、智信。这个时候行做就不再是简单粗暴的那个“我就这样做就好了!”抱歉你可以这样做,但不一定就做对了。

 

“信愿行”的行就需要规范了,而一般的规范还是落到“戒定慧”的具体行做中。“戒定慧”大家很熟悉了,就不多唠叨。戒是保护,通过戒的形式敦促自己不触犯造作恶业恶缘,从而避免业力循环的恶果着身,这是双层保护,保护对方不受我的伤害,同时也保护自己不造作恶业、不受恶业追讨。

就像昨天说到:一切众生都曾经是佛的父母,杀害吃肉就是等于杀害了佛的父母。听到了,我就不吃了;吃了就会遭受恶业循环,就种下一个恶因,必然早晚会承受这个恶果的。所以持戒不是做给谁看的,佛菩萨没那么闲,非眼巴巴的看你戒做的好不好,这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自己都不想好,佛菩萨怎么阻挡得了你下地狱?

 

在九字读经里“戒定慧”可以更宽泛的理解,不去做什么、能去做什么,这就算是戒的范畴了;然后持续保持不丢弃不修改,这就是有定力了。就像我们做定课,每天每天都是这样,一天要用近两个小时,每天都是这样,你能坚持多久啊?如果没有定课,今天我有事就不做了,明天你也会有事,你的定力怎么培养啊?你的定力怎么促成?定课就是要每天都做的,不管遇到什么事情一定要完成,这就是有定力的表现,对不对?可能今天我有这样的事情、那样的特殊情况,我要提前调整功课的时间和内容,经文读不了就多念圣号,大块集中时间没有就散念圣号,这就是培养定力的过程。很多学佛人总希望自己一学佛就神通感应哗哗的都出现了,你定力都没有,出个感应不吓死你了?

 

 “戒定慧”如深说那就究竟般若智慧了,但是在九字读经里,咱们就落实到如何具体行做就可以了,不用太过深入和严格的抠“戒定慧”的底子,那就失去意义了。“戒定慧”是可以脱离经文独立存在的,可以不受任何经文干扰自成体系的,如果抠到这个程度,一提“戒定慧”就是什么什么戒律、什么什么戒条、什么什么戒相、什么什么戒德都出来了;然后再入什么定、什么三昧、什么禅那;再得了什么智慧!这和任何一个经文都可以不挂钩的,所以不要深入到这个层面,能在“戒定慧”里找到:我要禁止做什么,要保持什么行为,这就可以了。 

用了点时间把九字怎么用,大略的和各位说了一下,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阿弥陀佛。 

如此,如上。

 

幻海迷局人间天

17.9.26

上一篇:解读“称扬赞叹地藏菩萨摩诃萨”
下一篇: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