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海迷局

净土往生

栏目分类

浏览排名

“普门超度”之缘起(上)——催眠

  • “普门超度”之缘起(上)——催眠

音频在线听

\

 

近期将用几个篇幅来和大家聊一聊《普门超度》的诞生、版本结构设置及使用、设置原理、容错率和它的意义价值等相关内容。

这就要从2010年的秋冬说起。

那时幻海迷局群已经建立,我在群里分享些基础的佛学相关内容。

一天,进群几个月的同修甲,向我倾诉了困扰她多年的的一个事情:

二十多年前,她的一个男同学去世了。

那时候的她和他算是两小无猜、青春懵懂、相互喜欢,但还没说出口,她就搬家转学了,之后再没见面。

后来那个男同学托另一个同学找到她,约她见面,而她了解到对方已经结婚,过得也不错,就拒绝了他见面的请求。

没多久,男同学病逝的消息传来,她才明白:原来那男同学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想见她最后一面,没曾想,因为自己的执拗,绝了这最后一面的缘份。

 

如今二十多年过去了,这个事情与她依然耿耿于怀,不能安然。

后来,她又找我来叙述这个事情对她的困扰和苦闷,我想:再这样牵扯下去也不是个事,一定要解决,不然想起来就翻出来晒一遍,别的什么事情都不用干了,太耗费精力和时间了。

于是我问她:“你想不想解决这个事情?”

她说:“想。”

“你就是因为没见上他最后一面而懊恼、悔恨多年,若见了最后一面,你是否能放下?”

“能。”

 当然能不能的,我也不能确定,起码这是一个路子,总要试一下,但为什么我对她那么说,告诉她可能会再见一面?

 

高中的时候,我自学了心理学,是山东某大学的心理学教案,我蹲旧书市时候的收获,之后始终关注、学习有关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和文章。

后来又接触了催眠的相关知识和案例,内容涉及到看婴幼儿时期的事情、处理童年的心理阴影和催眠看前世等等的资料,大略掌握了基本的操作流程和方法。

恰好遇到了这位同修的困扰,使我萌生了用催眠的方法,帮他们见上最后一面,帮助她解开心结、轻装前进。

 当我把我的想法向她说完,她立即表示同意试试。

我就和她交代了一下具体的步骤、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怎么应对等等后,我们通过QQ平台,网络的两边开始了第一次催眠的实践。

 

在之前大量沟通的基础上,加上种种条件的成熟,虽然小有周折,但在几次的引导下,同修甲终于进入状态,一边看到了曾发生的事情,一边通过QQ和我实时交流,而这时也把她的同学请上来了,当然那个时候哪有什么面子,还是请佛菩萨加持护送上来的。

因为他二十出头就去世了,算是短命,按因果来推可能杀业是较重的。

果然不出所料,简短的沟通后,了解到虽然已过二十多年,他并没有机会转世投胎。

当时我的意图是从这个同修的内心里调出对男同学的记忆,这是典型的催眠路子,相对简单,可是这条路没走通,转而把此人魂识叫了上来,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她不是看到自己记忆里的事情,而是看到了一个真真切切的活鬼。

 

\

 

这个事情对当时的我而言,也是极度刺激的。

叫上来了,见一面这个事情简单完毕了,随后怎么办?

这有一个鬼,和这个同修是青梅竹马的感情,且此时同修甲已经离婚,自己带个十岁的孩子过活,这个时候如果安置不了这个鬼,可能会遗留巨大的麻烦,这也就是“请神容易送神难”了。

把这个众生送哪里去修行?

我又不认识人家山神土地,不认识伽蓝护法。

再送回去,让他回到恶道?

这也不对,好不容易出来了,再怼回去,这事就办夹生了。

左右为难中,我忽然就想到:应该考虑试着送这个众生到佛菩萨面前去,总比他回恶道强,比他在同修身边逗留强,比他游荡于世间、寻求各种帮助强!

我知道阿弥陀佛的“十念必接”,可以试着送他去极乐,想到这就马上行动!

问了一下同修,并通过她征求了她同学的意见,他们都同意这个想法。

 

进入催眠状态时,因为事先担心和同修见面的毕竟是鬼众,鬼要是扑上来,会很麻烦,为了预防,我请两道佛光加持,把她和她同学隔开了。

这就是后来“普门超度”应用两束佛光的因缘。

 这时可能会有很多人想:“既然已经在佛光里了,那就试着请阿弥陀佛接引这个众生吧。”这个想法、做法都是错误的。

只有众生自己愿意、自己念佛,佛才能接引他;佛陀不会因为我发了一个愿,去接引另一个人,这是错误的。

因为见了最后一面,这位众生也算是了却了一份执念,同时能得以解脱出恶道,又是在佛光的加持下,自然很配合。

 

我便引导对方发愿并念佛。

可能同修甲的同学也观察出她的疑惑,或者为了消除她的疑惑,在念佛时,佛光中就下来一朵莲花,虽然不大,但衬托他还是很合适的。莲花中的这位众生随着佛光旋转上升,对同修甲点头微笑,旋转了三个大圈,消失于西方的夜空上方。

历时三个多小时的过程到此结束了,同修甲深表欣慰,毕竟和故人见了一面,了一份情愫,又送到极乐,这是再好不过的事情,虽然期间升起疑惑,但她能感受到同学回馈的明显用意。

在催眠过程中,有很多人容易犯暗示太明显的错误,这会导致观察的结果发生偏转,乃至失效失真,这种暗示的引导一定要杜绝。

只需要引导被催眠者如何观察、怎么沟通,避免描述具体细节的感受、场景等等,这样,即使他恢复状态,回头看留下的聊天记录,也不会怀疑这个事情是自己一厢情愿的幻想。

这才是使用心理学应有的态度,而不是凭借所学的内容,蛊惑别人、诱拐别人、欺骗别人,那是很恶浊的事情。

当时的我在整个过程中,很刻意地避免这个暗示引导,为的就是让事情回归到本来的状态里,而没有我的情绪的影响,不受我的意念的干扰。

之后,我只是把这个事情当作一则催眠案例,并没有想到其后能发展成“普门超度”。

上一篇:第一页
下一篇:“普门超度”之缘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