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海迷局

净土往生

栏目分类

浏览排名

试试打开心量

  • 试试打开心量

音频在线听

 

有同修问了我一个问题:如何提升心量和心态呢?

我让他自己试着思维,但好像并没有找到答案,觉得有必要简单说一说,也没什么准备,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希望对有这类需求的同修能有所帮助。

 

心的肚量,心的容量,心的畴量,也就是你的心能容纳多少。

以超度为例,若按参与超度的众生数量来分,我们可能就掉进一个臼窠里;所以我们不按数量,而是按类别走,这样几乎全部的细项都能被容纳,如召请某类众生,只要是符合要求的,都可以在被召请的范围里,这就已经是扩大心量了。

现在人很多心量太小,很难突破,很难高速发展前进,这就迫使在寻求成长的路上,早晚要触碰心量的问题。

 

之前和大家说过“心包太虚”,当然也可以叫做“量周沙界”,《楞严经》里有一句,原文我记不得了,大意是:这一切都是从心里产生的,而我们所见、所执、所思、所念的,如大海里的一个水泡一般,“如海一沤发”。

心量为什么会小?

我们总局限在“我所”触碰的范围内,只是执着于我所触碰的范围,而我们能触碰的又有多少?

地球上现有七十亿人,你认识的有几个?你接触到的有几个?你擦肩而过的又能有几个?如果只把接触到的当成人,余下的七十亿因为没有接触到,难道他们就不存在吗?

 

我所见、我所思、我所执、我所念,这些是受限于小我的。

但要破小我,就又不合时宜,这辈子你能修到阿罗汉的高度吗?修不到,小我的执着破不了,何况破我相?我相破不了,不还得纠结、受困于小我的范畴吗?

 

这条破我执的路,虽然理论上可以走通,但门槛高度不一般,对很多人而言,不如就直接放下。

虽然有这一路,对很多人来说,却无异于无,和没有没什么两样。

所以,就要找到一个既不破小我执着、又能扩大心量的折中方法,不去触碰修行破我执、我相的高度,同时还要拿到扩大心量的受用。

 

比如按皮肤颜色可以分出很多人种来:

我们是黄皮肤,有人是白皮肤,有人是黑皮肤,有人是褐色皮肤。

遇到一个不同肤色的人,就不必当怪物看了;如果你不知道有那么多肤色的差异,看到一个,好像在动物园围观动物一样,这就是眼界狭窄导致的。

 

学佛,是通过佛菩萨的眼界心量,把众多我们看不到的、思维不到的,推至眼前,借由学佛拓宽眼界。

知道此内是什么,知道此外是什么;知道外的外是什么,内的内又是什么;从微观到宏观,从宏观到微观。

小了说,这是生命科学;大了说,这是宇宙科学。

我曾说过:学佛,就是把佛教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自己的三观做贴合,从而形成带动,把自己狭小格局的三观打破,复制、建立为更符合佛教三观的格局状态,从而完成易筋换骨。

有人觉得跟不上节奏,恐怕在这三观上就会有很大的区别。

 

且抛开各位的人生观不说,你为什么存在?

这是你需要自己寻求的答案,这是你自己的命题,我不想多搀和。

在你的理解里,“宇宙”是什么?

如果按正常的宇宙观来看,宇宙就是浩瀚无尽的空间和时间组合而成的一个范畴,我们所能触碰的,是很微小、很微小的一个区域范畴。

如此浩瀚无垠的范畴,怎么窥探?!

 

心量不大,是因为理解不了佛教的宇宙观,理解不了佛教的世界观,才会非常狭隘地受限于自我感受的范畴。

自我范畴多有错漏,以人的眼睛来说,只能看到全部光谱的2%,余下的98%都是人眼不能察觉的,这就等于一个瞎子,略微有点光感而已了。

你只信自己看到的,这错误就太大了。

 

就像电影是无数个底片快速播放,利用人眼的视觉残留现象,从定格的图片转化为可见的流动画面。

看到画面了,你能看到是一格一格的底片吗?为什么你看不到?就像看魔术表演,你相信自己眼睛吗?你相信自己眼睛,那就是在侮辱你的智商了。

所以,心量不应该受限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不应该受限于我们狭小的见闻觉知的能力。

怎么办?因为我们还不能破这个小我,怎么不受小我的约束?

 

之前和大家说过几种慈悲:

人天的见悲。看到了才能慈悲一下,没看到就升不起来,这种慈悲受限于我所见、我所接触、我所听闻的,如果我没听到、没见到、不知道,就没办法给予慈悲,这种慈悲是小慈悲。

再高一阶就是法缘悲。但我们也不大容易运用,毕竟对于“法是什么”,很多人还是懵懵懂懂,要用这个也不容易。

 

如何在法缘悲和人天见悲的范围里,找到一条突破的路?

一、是学会置换。

把自己和对方置换位置。你理解不了他,你不明白他,你不认可他,是你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如果换在他的角度,可能就不一样了,也就很可能会理解他、认可他、明白他所做的一切。

 

就像买东西——

如果我们是卖东西的,会呈现出另一种不同的心态。

买东西的人想买到符合自己心意标准的好货;而卖东西的人希望能卖些价格更高的商品,因为同样都是这些客流和交易占比,如果单笔成交额越高,整体的营业额就会更高。这和顾客的心态就有矛盾了,所谓买卖两心眼,不是一条心。

 

 

如果是格局低的人,就会在“两心眼”上努力奔驰。

但你想把生意做好做大,就必须完成“一条心”:我理解你,我认同你;如果我是你,我会如何?

如果没有矛盾了,买卖自然达成了,没任何难度。

你不会置换,就不能理解别人,不能理解你的对手,不能理解你周遭的人,就被封闭在自我的狭小空间,很难突破小我的定式和格局。

 

你不能理解消费者,你不能明白消费者,你不知道消费者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渴望什么,你就不用卖货,也就不用干这个事情,会被市场淘汰出局。

把消费者当儿戏,消费者就敢甩你几条街,一个诺大的企业,说垮就垮,比比皆是。

这就是不懂得置换,就是不懂得如何从自己的定式里突破格局、打破格局。

 

面对众生,不也是这样吗?

你理解不了他,你不明白他,你不认可他,怎么和他对话成功?怎么可能和他沟通成功?怎么可能成功帮助他?

你想提升心量,“置换”学会了吗?这两字我说过很多遍了,但真学会了吗?

 

因为不会置换,所以不懂得佛菩萨在想什么、在做什么、在忙碌什么、在忧愁什么?也不可能懂我在想什么,自然也不可能懂众生在想什么。

这格局如果不突破,佛菩萨说什么,我们不懂,不能算是一个正经的学佛人;不懂老师说什么,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学生。

周围人什么意图、什么想法、怎么想问题的,你也不理解,怎么弄?你所能理解的,只是在于你理解的,这就太狭小了。

 

理论上说,虚空法界一切众生都和我们有缘,虚空法界一切诸佛菩萨也都和我们有缘。

这话说得极其高大上,但是很遗憾,有几个人真正能达到这个位面的理解?

只能说,这句话我听明白了,我知道了;但不是这个事我懂了、我理解了。

如果我理解了、我明白了这个事情,那是什么境界?如果只是这句话我理解了,又是什么境界?很多人连话都理解不了,理解不对,别提话里说的事了。

几千年来,满嘴高大上、跑火车的人多了去了,真正做到高大上的又有几个?

 

这就是“话”和“事”的不同。

你理解的是“话”,还是理解了“事”?

我现在和你们说的是“话”,但我要描述的是“事”,而不是“话”;佛菩萨留下那么多经文,和我们描述的是“事”,而不是经文文字本身。

大家在读经、功课、念佛,多在“话”上纠缠,而不是在“事”上,这就会形成差距。

 

为什么念观音可以灭除贪嗔痴?话是话了,事呢?这就是差距,对不对?

如果我们总是以为念观音就能灭除贪嗔痴,这是被话给骗了,被经文约束捆绑了,被经文转了,而不是转了经文,不是把事做明白了。

所以,要深入地解读经文,要深入地理解经文义理,这是帮助我们把事做明白的关键。

如果这些浮在面上的东西都拿不到手,背后描述的事,我们就能看透彻、看明白、看清晰?就能一做一个准、把事办好了?这不就是痴人说梦了吗?!

 

很多人想突破,却准备拿数字说话,你念几年、念几万、念几辈子,如果只是这个层面的,很难突破。

那得撞大运,或许有机会突破,但绝不是突破的正路。

一天二十四小时都用来念这些,就能突破吗?

或许在潜意识里形成惯性,对此突破有帮助,但这都是绕圈圈的玩法。

明白是啥意思?去把事做了,就完了,何必在那些不重要的事情上绕圈圈?

 

二、按类分类处理。

这个内容我说很多遍了。

普门超度之所以能达到宏大的效果,就是因为按类去处理的,而不是按数量。

如果算数量多少,人都吓死了,凭什么别的道场上万人跪倒爬起、哭天抢地、各种供养、各种虔诚,一搞大半天,送的数字不及我们几分钟的零头?

我们按类去处理的,这就是答案,就是高“生产力”。

在按类的处理中,个体差异就完全被覆盖掉了。

如果要对个体差异提供满足,那完蛋了,千人千面,众口难调。不去计较个体差异,只要你的情况能被按类处理覆盖掉,就不用去管个体的不同诉求。

如果要管每个个体的诉求,想一想,得是什么样的工程量?就算一场超度只有一万众生来参与,怎么去满足众生的不同需求?对一万众生的不同需求,进行统计、预计、满足、实施,这怎么完成?就算能完成,得猴年马月了?

 

三、在对某类的完美安置基础上,寻求极大化、极值化。

比如,婆罗门女完美安置了她母亲和宿世的母亲,若想获得突破,就要寻求极大化、极值化,于是重回塔寺去发愿。

如果她只是完成了完美安置,心愿妥妥地满足了,她就不会继续努力,更不会突破小我限制。

这些内容不是一句两句说得完的,也不是三下两下就学得会的,要练习,要投入思维,要把心念贴进去,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上一篇:回向中的傲慢与攀缘
下一篇:年轻人应该学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