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海迷局

净土往生

栏目分类

浏览排名

信和久修善根——九字读经练习(三轮二期)

  • 信和久修善根——九字读经练习(三轮二期)

音频在线听

\

 

“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我已过去久修善根、证无碍智。闻佛所言,即当信受。小果声闻、天龙八部、及未来世诸众生等,虽闻如来诚实之语,必怀疑惑。设使顶受,未免兴谤。唯愿世尊、广说地藏菩萨摩诃萨,因地作何行?立何愿?而能成就不思议事。”——《地藏经》

 

此段经文描述了文殊菩萨预见到大众对地藏菩萨广度如此,会不堪信受,遂慈悲启问,请佛陀宣讲地藏菩萨因地行愿。

 

我信文殊菩萨是利根上智的大菩萨,相信他对此后的众生状态可以一览无遗;说大众对佛言有疑惑,我虽不能完全确定,但信文殊菩萨所见,我以此为见。

 

思维

对地藏菩萨救度众生成果雄厚的事实,自然会分出信和不信两种情况,谁会信?以文殊菩萨代表的菩萨相信;而小乘阿罗汉、佛教的护法众、未来的众生们,不堪信受。

文殊菩萨强调的信分两个来源:一是久修善根,因为善根具足,所以对佛言不疑;二是证无碍智,有能力勘验结果。而对地藏菩萨救度成果的事实,也非是他能力范围内的事情,所以文殊菩萨把久修善根放在前面,以表明自己虽然相信,并非是自己能验证,而是因为善根的缘故相信佛言必是如此。

 

思维到此,不禁心头一颤,连文殊菩萨都要靠久修的善根才能相信佛言不虚,若善根不足、羸弱、匮乏者,虽顶戴佛语,岂不是要差出十万八千里!辗转迁讹形成诽谤,也是自然的事情了。

那我的信还好吗?不问不知道,一问吓一跳!文殊菩萨没能力验证地藏菩萨的救度成果,而我完全就是后知后觉,所以也不可能依靠个人能力去验证,不能依靠这条模式形成信力;余下只能拼善根了。如果善根又不好,所谓信佛,一定是迷信盲从罢了。我的善根还好吗?我不知道!

 

思维到此,确实细思极恐了,谁能知道自己的善根如何呢?需要有宿命通观察无量劫的行持,才能知道是否久修善根,是否有违犯善根,是否有掘伐善根。而我依然没有这样的能力,所以我也不可能知道自己善根如何,这时才知自己信佛的信心也是很虚的,两条信路里只有一条,还不确定质量。

 

\

 

思维到此,不禁要问:我要如何才能真实地信受呢?我没有能力验证,所以不能从事项上获得信力支撑;我也不知自己善根几何,一味坚持相信,不知道能支撑多久。转念想:善根的表现是什么?可能在每个事情里都有善根好坏的表现,在此段经文里,文殊菩萨展现的就是久修善根——闻佛所言,既当信受!换而言之,如果我们也能真正地“听佛所说,既当信受”,这不也是久修善根的表现吗?所以就算我没有能力验证,也不知善根如何,但我选择相信佛言,相信经文所说,相信佛法所指。

文殊菩萨真是智慧了得,他不说自己善根具足,而是说善根久修,给了我们一条出路。如果文殊菩萨说自己善根具足,我们有几个人敢说自己善根具足?如果善根不具足,怎么信?就等于堵死了我们的信路。但久修善根就没有统一的刚性标准。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若我们能听佛所说立马信受,这也是需要久修善根的,这样做就等于直接受用久修善根了,或者等于直接受用了证无碍智。而这个信是否能坚持下去呢?后文就给出“设使顶受,未免兴谤”的提点了,如果我们勉强信受接纳了,但遇到些事情就产生诽谤了,就是还没真信,这种表现就不是久修善根了!所以不要被随后的事情冲击了我们的信心。

 

思维到此,我们对佛教法义虽然有非常多的不解不知,暂时又没有能力验证,但我们可以选择相信,也可以选择不相信。这时的选择,往往是由善根直接影响的,我们知道了善根会如此表现,可以刻意去做,但能不能坚持下去呢?当我们自身及周遭发生的各种事情和佛法有冲突矛盾了,还要不要继续相信呢?这些都可以作为考试来看,在考验我们是否信受了佛法、理解了佛法、运用了佛法。如果通过考试,自然皆大欢喜;若没通过考试,我们的信、解、行就有问题了!所以那些暂时没有遇到考验的信,也都不能算在内的。

 

思维到此,信影响并制约着学佛的每个环节,每深入一步,就要有更强的信力支撑。相反就形成了不深信、勉强信及兴谤不信;也就形成了未来世诸众生、天龙八部、小果声闻!但如果没有久修善根,我要如何得到信的真实支撑,帮助我获得解决生死乃至更大的生命目标?获得并不断增加信,就成了关键的支撑力量。

信力的获得不外理事二路,或者从理上获得,需要我们有智慧解读佛意;或者从事上获得,在坚持不懈地修持中体验领会;或者通过理事并进,解读一点就落实一点,这样扎实稳妥,不会翻船。

 

文殊菩萨慈悲发问正是因为大众的信路不畅,学佛的种种利益就甚难获得,随后请佛陀宣讲地藏菩萨种种因地行愿,也正是希望以此内容来开解我们,帮助我们更多的理解并相信。

经文中列举了众多的利益法门,希望引领我们随步而行,随后的种种利益也多是为满足理事并进的增信方法,虽然很多都非常浅显,却以巨大利益做勾索牵引,有利益傍身,就算道理浅显,却能引人跟进。而《普门品》的道理更深,事项更难信受,如果没有足够的基础,很难坚持奉行,也很难获得其中描述的利益。

 

思维到此,理解文殊菩萨为什么如此发问,理解了经文开启因缘和基础格调,对随后铺陈的内容更容易理解其意。从而对文殊菩萨的大智慧无比佩服赞叹,若非文殊菩萨在启问里就以慈悲和智慧关照大众,不可能问出如此圆融的问题。更对佛的慈悲智慧无比赞叹倾仰,能对如此复杂缜密的问题完美开解并娓娓道来。

 

我愿能更好地理解佛意佛心!也希望能帮助大众更多地了解理解并奉行坚持!愿此生完毕即往生极乐国土,亲随佛学,不再做后知后觉的凡夫。

上一篇:忆念佛,不离佛,依靠佛——同修九字读经练习(三轮三期)
下一篇:鱼渔双授的大乘路——九字读经练习第三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