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海迷局

净土往生

栏目分类

浏览排名

《法华经》略说【326】| 安乐行品(29)

  • 《法华经》略说【326】| 安乐行品(29)

音频在线听

 

【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

“面对于十方世界的各位大菩萨,应该报以深心,恒怀恭敬,礼拜于彼。”
“菩萨”是菩提萨埵。

“十方”是指全方位的其他世界。

“大菩萨”一般可以从摩诃萨菩萨起到等觉、妙觉菩萨。“深心”是指深度的用心,所用的心思要有足够的深度,不能局限或满足于狭小浅薄。

“摩诃萨”这个称谓就已经是包括了几大项目,不外类似级别、境界、修为这种硬性门槛,还有要久经仏刹、多历佛所、住解脱法门良久等等标准。能冠以摩诃萨的菩萨都是大菩萨,一般是七地菩萨以上才配如此称谓,是真实达到三不退转的菩萨。
      “三不退转”,经教里多有解释。为简化理解,粗暴整合为:境界不退、愿念不退、行为不退。境界不退转是排在最前、最容易看到的,是表现在外的;愿念不退转是之前树立的本意本心不退失,是内驱动力不减少;行持不退转是具体的行为保持不丢。在菩萨境界,能触碰如此不退也不是件容易事,许多菩萨在六地提升到七地的过程就用了许久许久,还不一定都有机会,或者成功跨越。
为什么这个三不退转很难?我们知道趣生极乐即得三不退转的受用,但此处提三不退转是指修行获用的过程。
      七地叫做远行地,八地叫做不动地,九地叫做善慧地,十地叫做法云地。有的提法说是要达到八地菩萨才可以三不退转,毕竟对应的是不动地的。但基于把登地菩萨大分三段的分法,一、二、三地菩萨还不具备智慧,只是行持很好,略有光亮,如天空中初生的月牙般;四、五、六地菩萨虽然有了智慧,但如半月那般不圆满;七地到十地阶段叫做满月菩萨,比喻他们的智慧如十五左右的月亮那样圆满光明。
       一直存在两种说法,就是三不退转是从七地开始,还有说是从八地开始,我认为应该从七地开始。在《阿弥陀经》里,三不退转境界的菩萨叫做“阿唯越致菩萨”,一尊满月级别的菩萨要远行,他要去做什么?如果回归到三不退转,行持不退,此时他的远行就是在落实行持;加上满月级别的智慧受用,远行一定是为圆满宿愿。愿不丢、行持不丢,受用境界一定不会丢,这是我认为七地开始是摩诃萨菩萨、是三不退转菩萨的缘故。
       虽然从八地“不动地”更容易理解他此时是三不退转,因为各种不动摇都已经具备了,行持、愿念、境界这三部分也必定是不退转的,这是说八地菩萨肯定已经是三不退转了,至于是不是从八地开始并不一定。
       这时,仏陀提到“十方诸大菩萨”,达到远行地菩萨合适跨越漫长虚空,从一国土穿梭至另一国土,就算各种穿梭远行,本愿不丢、行持不丢,既得的境界受用也必定不会减损或动摇。十方世界的各位大菩萨行走于各个世界,当然也有可能出现在我们的娑婆,或者出现在当下,乃至未来的末法阶段,但他们只是远行于此,不会做长久逗留,这就必然出现擦肩而过的局面。

远行表了什么法?不动表了什么法?远行是使命必达,是一诺千金,是言出必行,是“不管过去多少劫,我对某众允诺下什么,此时彼机缘成熟,作为远行地菩萨就会跨越星河来酬偿其愿,令自己宿愿得以圆满,不成妄语。”因此,我们可以初步理解:作为远行地菩萨,各个世界游走不是漫无目的,不是随心行止的,不是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的,他们远行目的很清晰,若这个目的不清晰,也不必跨越遥远虚空做远行了。
       对我们而言,若我们临终命尽趣生极乐,我们就可以得三不退转受用,虽然可能暂时没有达到登地菩萨的境界,但在极乐的加持下受用如此。我们从娑婆去极乐,不是远行吗?去极乐远行的目的是什么呢?很多人秉承各种各样的愿念求生极乐,这些都可以,只要有任何一个点能激发我们求愿极乐,并真实如此,这个点的存在都不需要质疑或推翻。但在趣生极乐面前,还有九品趣生的设置,随各自的境界有很大差距。
       各位若有空可以读读《观无量寿经》,着重看看其中的九品趣生极乐对应的状态和差异,经文说的下品下生和上品上生差异很大,这些差异不是极乐的差异,而是这个众生在趣生极乐前的差异,就是他从某世界离开前所拥有的状态决定了到极乐后是哪一状态。

这也是我常常说的,以什么境界状态回归极乐,自然对应什么品位趣生极乐的结果。如果我们当下的状态就是普普通通的众生求生极乐,自然要对应下品三生,下品上、下品中、下品下,可能在莲花里一待一两劫,或者几百劫,或者更久。因此,我说中品三生对应的是罗汉级别趣生,以实修状态拼境界趣生,在极乐可以对应中品三生;对于上品三生就是菩萨级别趣生了。如果我们在其他世界求生极乐,趣生前的状态不够对应菩萨级别的基础行持,就不能奢望求上品三生趣生极乐。
       本系统开启上品趣生极乐或者更高状态回归,并不是因为拼了实修的境界或者拼了念仏三昧的功夫,而是拼了一个大乘的核心,若这个大乘核心我们把握住、坚持住,纵然每天所利众生数量有限,假以时日,年月累积,此路不辍,就是在落实大乘的根本,只不过多少厚薄略有差异而已。但若没有利益众生,自己求生极乐,怎么可能触碰上品三生?
       对应那些下品生的众生而言,适用十念必接;对应那些中品生的众生而言,适用念仏境界;对应那些上品生的众生而言,适用一念趣生极乐。所谓“一念趣生极乐”就是凭借大乘核心,因坚持不谬,蒙阿弥陀仏接引,仏光所触,一念求生心起,一句仏号都不需要念,这类菩萨级别众生是任何净土世界都欢迎的。但带业的菩萨类众生还是得寻求趣生极乐,因为要趣生其他净土世界还需要把业力消减到对应标准,不似极乐那般宽松容易。
       各阶段大菩萨游走他方国土,遇到有缘众自然要点化一二,指教一番,这事就有点不好辨别。因为,在世间好为人师的人好多,有事没事也乐意指点别人一下,就算水平不咋样也有这臭不要脸的精神。

上一篇:《法华经》略说【325】| 安乐行品(28)
下一篇:《法华经》略说【327】| 安乐行品(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