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海迷局

净土往生

栏目分类

浏览排名

《法华经》略说【322】| 安乐行品(25)

  • 《法华经》略说【322】| 安乐行品(25)

音频在线听

 

【又,亦不应戏论诸法,有所诤竞。当于一切众生,起大悲想;于诸如来,起慈父想;于诸菩萨,起大师想;于十方诸大菩萨,常应深心,恭敬礼拜。于一切众生,平等说法,以顺法故,不多不少,乃至深爱法者,亦不为多说。】

“还有,也不要以戏论的态度谈论诸法,不要为此争吵辩驳什么。应该对于一切众生升起广大的悲悯;对所有的仏陀升起如慈蔼父亲一般的态度;对于各位菩萨应升起对待大师一样的态度;对十方世界的各位大菩萨,应恒常怀有深心,恭敬、礼拜于他们。对于一切众生要平等说教,要随顺法,而不在其中过多或不足,就算有人对仏法深信乐闻,也不要说太多。”

“戏论”,是以游戏的态度探讨、论说,这个态度不够严谨、不够严肃,就像有的人会说:“学仏应该也可以充满乐趣,寓教于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大家都乐意学仏,这样多好?!”其实,这就有些戏论了。面对世间种种,或许可以嬉笑怒骂,可以谈笑风生,但对仏法不恭敬、不严肃,这是不合适的。

为什么面对仏法要严肃?各位或许应该理解一二,如仏在讲法,无量诸天大众聚,但世人参与其中,也是不可能完全睹见、理解这种场景的。在这样的局面之下,若态度不恭敬,这不是找死一样吗?听法是有种种利益,学仏是有种种好处,但态度不恭敬是很麻烦的。且还只是不恭敬,没说到态度不端、态度偏差、态度极端、态度恶浊,若以那样的心面对仏法,借由仏法强大平台之下,这个人的恶浊心念被无数倍放大,虽然他本身只是简简单单一些错讹,但在平台的释放下,恶报会无数万亿倍地呈现。

仏陀当初不想讲法华,其中有一则理由是:“法华开恶趣门。”因为法华的缘故,会让很多众生借此堕落恶道,因为他们本身就有各种问题。众生有各种问题,这没有什么不妥,没有问题就不是众生了,但在法华的平台之下,这些不妥,乃至小小不言的恶浊也会被无穷放大,其人罪过甚大甚重。

各位或许应该意识到:仏教里提到的所有最重惩罚,都是与如何对待仏教相关有干系。所以,仏教的出现、三宝的出现是双刃剑,一方面是三界第一良田,一方面也是三界第一刀刃。这就是一体两面了,做得好,利益无穷;做得不好,遗害无尽。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我们应以什么心态面对仏法?虽然说了很多应该这样、应该那样,比如应该至诚、应该深心、应该坚信不动摇等等,但这些都是那个阳光一面;另一面就是以恶浊心态会如何了。但那样强调,不啻又抛射了一些负面引导,这种词最好不出现,最好连想都不想,大家就可以更少触碰。所以,经教里更多提阳光积极的一面,很少提那些负面的,或者能不提就不提。

面对法华,连戏论都要小心,都要避免,对其他法可以戏论吗?只要是严重关切大众利益的法,都要避免戏论。因为,戏论会让人觉得你这是开玩笑,忽略了法的本身。如果靠说笑话让人众来听法,这种模式的吸引不如不做,吸引来的也不是什么良善之辈。你喜欢戏论,你遇到的人也是喜欢戏论的,共业招感、共业如此,还打着这个旗号,以这样的方式做推广,这就更会招感类似人众,这些人在仏法里造作的戏论,又要算在谁的头上?

所以,不要诤竞于此,辩驳是非对错,一定要探讨出一个究竟来,这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在学术研究上是对的,但用在仏法上是意义不大的。因为,仏法的浩瀚不可言宣,一层一层义理层出不穷,更有一地不知二地事,差一境界差层天一般。你所有的诤竞,只是你此时此刻境界下的,但这个境界是固定、一定、必然、肯定的吗?显然,当下这个境界不是固定的,在这个境界下必须辨别出一个是非对错,从根本上来说就毫无意义了,这是属于皮之不存了。因此,学仏也不应该去辩驳是非对错,你这样理解的,这是你的境界下的结果,他那样理解,是他此刻此境界下的综合产物,这些是不能求同的,不能统一看齐的。

法运的必然走向是正法、相法、末法。在相法阶段,就已经是辩论坚固了,就已经是打嘴仗的仏法大氛围了。现在末法一千几百年了,仏法在这片土地打了快两千年的嘴炮了,现在学仏能完美绕开、避开这种大氛围吗?

纵然仏陀提到不要在仏法里打嘴仗,但这两千多年的学仏人也没有摆脱这个氛围,反而形成了很多必须纠缠在打嘴仗的局面里。亦如你来问个问题,我告诉你对错如何,如果我不解释,你不理解,自然不容易信受奉行;但我解释了,不代表其他人也这样解释,于是你拿了这山老什么的注释,拿了那庙某大德的开解,就算我不辩驳,你也必然会在其中一较高下,这也是有所诤竞。

法就是那样,没必要说太多有的没的,就应该原原本本,回归到本来的样貌;可那么说,我们不理解,于是又要描两遍,要换个角度解说一番,结果越抹越黑,反而失去了本貌。一个方法的描述本可以简单、清晰、准确、明了,我们看不到、理解不了、拿不到手、运用不起来,就算对这个本貌的理解都会有各种各样的谬误,这种仏法学到手,除了打嘴仗还能干啥?这种情况不得不说,有戏论的功劳在里面,或许你现在没有戏论,但不代表你看到的法没有经过戏论的加工揣摩。

这也是我一再强调要读经文的缘故。你不要上来就各种开示、各种注释去看,看完了,你就邯郸学步了,最后自己都不会走道了。要看原文,经文怎么说的,就是怎么说的,别人换了千万种花样解释,你可以游刃有余,最后回归到经文本身,而不被千万种解读晃了眼睛。如果经文本身拿不住,别人一说,好像是这个意思,错在哪里,忽略了什么,强调错了什么,方向是否准确,你都不知道,你就完了,可能到死都不知道学了一个什么东西。

我们学仏是要依止解脱的,要依靠仏法出生死的,如果这个法存在谬误,坑的就是学仏人的一辈子。可能有的人多少辈子都出不来这个坑,这辈子跳,下辈子还跳,反正这个坑只要遇到必跳,死等。为什么?你这辈子跳了,下辈子遇到,你还会很好奇,你会有一种莫名的熟悉,跳得多了,你就更熟悉了,还没到边上,就急不可耐冲进去了。你如此奉行一生,你的辉煌业绩被后人传诵,后人也按着你的路子一顿跑,最后一蹲一大溜,一坑一大排,然后再投生接着站队,继续排队跳这个坑。这是啥毛病?《楞严经》里有一个提法叫做“缺闻性”,是说这个人不乐意学习正经的教诲。你不乐意学习对的东西,遇到事情还拿自己老旧的经验来判断,这不就是纯粹作死吗?

学仏人若脱离经教,这无异于已经在死路上跋涉了。别和我说什么一门深入、心之所至、大道至简,你脱离经教就不行,或许世间种种可以别开生面、独辟蹊径,但仏法没有那么多创新,解脱正路就那么两条,此路(实修一路)不通,就只能全倾彼路(趣生极乐一路),如果两条路都走不通,那就无路可走。

我说这个不想争论什么是非对错,不过是客观描述罢了。戏论的事,若过去有做,现在怎么办?刚刚说回到经教本身,这是追本溯源的方法,要知道仏菩萨到底说了什么、怎么说的、其中细节等等都要注意,或许现在理解不了,但若机缘成熟,经文里的一个细节就够成就你的。

上一篇:《法华经》略说【321】| 安乐行品(24)
下一篇:《法华经》略说【323】| 安乐行品(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