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海迷局

净土往生

栏目分类

浏览排名

《法华经》略说【320】| 安乐行品(23)

  • 《法华经》略说【320】| 安乐行品(23)

音频在线听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于后末世法欲灭时,受持读诵斯经典者,无怀嫉妒、谄诳之心,亦勿轻骂学佛道者,求其长短。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求声闻者,求辟支佛者,求菩萨道者,无得恼之,令其疑悔。语其人言:汝等去道甚远,终不能得一切种智,所以者何?汝是放逸之人,于道懈怠故。】

“再有,文殊菩萨,在以后的末法世间,仏法临近灭度之时,能受持读诵这部经典,没有怀疑嫉妒的心,没有谄媚诓骗的心,也不要轻易地骂其他学仏求道的人,不要故意寻求对方的短长好坏。如果有四众追求成为罗汉、辟支仏,或者菩萨道,也不要让其烦恼,让其对自己的路径产生疑惑或后悔。对他们说:‘你们离正路还很遥远,根本不能获得无碍智慧,为什么呢?你们是放逸的人,懈怠于寻求解脱道的缘故。’”

这部分还是第三法“安乐行”的部分,也在强调心态和做法,后文还有一部分,第三才算完整。这里强调了法欲灭的时间节点。

法本身无有生灭,前面第一法的行处已经把这部分说完了,此时又提法灭,这是法产生作用的环境条件不具备,导致法的效果出不来了,没有人会使用这些方法了。那些知道方法的人,没有条件环境的配合,方法效果出不来,这些方法就会慢慢被搁置、被抛弃,乃至几经轮回,几辈人的更迭交替后,不再有人记得这些方法。那些记载方法的书籍载体慢慢消亡,文字义理的更迭后,后人无法在载体里截取方法,这些方法就算彻底地灭了。

法灭的进程不过就是这样的次第,其中较为关键的点是:能不能在载体里获取法,然后创造对应的条件环境,从而可以让法继续产生效力。这也是我们学仏在面临的很大一个难题。

经文里埋藏了众多法门、众多方法,可能都想用起来呼风唤雨、开天辟地的。但很多人面临的不是这些事,而是他们没有方法,在载体里攫取不到法,自然效果也不能寄希望了。

现在我们还有载体可见,但因时间关系,现在的语文和彼时的文字已经有了不少隔膜,这些是攫取义理第一道文字关口。此时文字所能表述的,和彼时表述有很多已经不一样了,或者精神层面不一样,或者基础内涵不一样,或者出现相反的意思,这文字障碍是我们读经最先要跨越的障碍。亦如那天看有一个人说:什么是仏呢?仏字从人从弗,弗字是否定的意思,仏的意思就变成了:不是人才能是仏。这解释也够奇葩的,但这类言辞的拥趸不少。我学仏这一路以来,这种提法也多次见到了,可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这种对仏的解释对吗?根本就是“驴唇不对马嘴”!我们应该知道:仏,梵音叫做仏陀耶;法,叫做达摩耶;僧,叫做僧伽耶。这是三宝的梵音原音,翻译到汉语简化为仏陀,再简化为仏,所以“仏”字取的是音译,而不是从人从弗的那种形声字。如果以形声字来解读,在方向上根本就是错误的。亦如现在的沙发就是音译,是外来词,我们接受了这个外来词,接受了这个音译的名词;比如,咖啡、披萨之类词,这是音译,你在字面上再怎么挖,能挖出啥来呢?穿凿附会罢了。

现在是否到法灭阶段,我不知道,但这种穿凿附会解释基础仏教名词的事还在大行其道,其他深邃义理能不被掺水?能逃得过这种加工熏染吗?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自己在经文里获取教义的能力是非常必须的,你想走得下去、行得长远,攫取教义的能力就是学仏人的基础生存技能。

在末世,法要灭度的时候,读诵此经,可能读不出什么东西来了,但能保持心态良好,没有嫉妒心,没有谄媚欺骗的心,不轻易骂其他学仏人,不去寻求对方长短好坏,能做到这样,在仏看来就已经非常好了。能做到这样,对那些四众、求三乘的修行人来说,已经有资格教育他们了;但教育归教育,不要坏其道心,不要恼害他们,不要让他们对修行产生疑惑后悔。

后一部分仏陀提到一种说辞,这说辞有两种趋向:一种是不能对他们说;一种是应该这样对他们说。鉴于现在情况状态,我选择后者。这套说辞等于直接教导末世能如此做的人,要如何对那样的四众说话,可谓已经是手把手地教了:你们离解脱道还很遥远,到底也不会获得无所不知的智慧,因为你们懈怠放逸。

这话借过来:我们寻求解脱,寻求各种智慧受用,是否没有机会获得呢?如果我们也是懈怠的人,也是放逸的人,我们也没有机会获得这些;相反,你想获得这些,要克制放逸,勤勉于道,不应懈废。

这句经文只是开了一个头,后续又没有了。我想勤劳、想克制放逸,我怎么做呢?经文后文没有再提。你想寻求,那就得求爷爷告奶奶,各大菩萨、各种仏像一顿叩拜。机缘之下,或许有一些蛛丝马迹暴露出来,若你有敏感度,能发现并坚持,或许可以;若差一点,也是终不能得一切种智,去道甚远了。

或许这句对末世四众说的话,对我们的促动不大,但想一想我们不在其中吗?不是这句话的受众吗?不被囊括在其中吗?我们也没有获得解脱道,在菩提道上只不过是瞄了一个边,至于能不能真实拿到,还有一个疑惑,也需要验证;而一切种智,就更不要说了。这两块内容我们也没有获得,那么我们也在这句话的辐射范围内,也可能我们就是放逸人、于道懈怠。若如此,我们纵然读诵法华了,有资格教育他人吗?又回到那个条件里,要有对应心态:不嫉妒、不欺瞒、不谄媚、不轻慢、不求他人长短,这标准对现在人来说也不轻松,不是说说就做得到的。

这段经文从条件门槛到行持,到如何行持,有好多内部的微细关联。从最后倒推来看:你想教育他人,说他们是放逸人、去道甚远,你得满足如上的心态标准;心态标准做到了,你还要在法华的加持下,才有机会和他人说起这段话:你们是放逸人,于道懈怠。

这里有一个部分是较少遇到的:不要轻易骂其他学仏人,求其长短。这个事现在来看,确实很容易触犯。我们一路行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所谓学仏人,亦如那天在吃饭,隔壁桌的两个女人有一个说自己是传道的,让另一个女人和自己混。可她们言辞之下也实在是坑坑洼洼,这种水平的学仏人满大街都是,若求她们的长短、说她们的优劣、评判她们的高低,这属于吃撑了。什么水平的都有,那种连仏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人,也敢拍着胸脯说自己是学仏的、自己信仏、自己是仏教徒。亦如早些见识过一个人,还在那大言不惭说:我们都是手眼通天的人!吓死我了,我可不敢和你站一队,丢不起这人。

真是什么样的人都有,学仏队伍里也依然,出家队伍里不也这样吗?所以,此时皈依三宝,就不能指着外面的形式做皈依了,你要皈依内在的三宝。在如此纷繁复杂的环境下,你学仏,就要为自己负责了,不能指望其他人,不能依靠其他人;你学不好,自己有毛病,怪不到任何人头上,自己学不好,愧对这个那个,那都是你自己的负面情绪,依然不要外寻外觅,好像外在有一个人总可以替你背黑锅一般。

上一篇:《法华经》略说【319】| 安乐行品(22)
下一篇:《法华经》略说【321】| 安乐行品(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