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海迷局

净土往生

栏目分类

浏览排名

《法华经》略说【314】| 安乐行品(17)

  • 《法华经》略说【314】| 安乐行品(17)

音频在线听

 

【又,文殊师利,如来灭后,于末法中欲说是经,应住安乐行。若口宣说,若读经时,不乐说人及经典过。亦不轻慢诸余法师,不说他人好恶长短。于声闻人,亦不称名说其过恶,亦不称名赞叹其美,又亦不生怨嫌之心。善修如是安乐心故,诸有听者,不逆其意,有所难问,不以小乘法答,但以大乘而为解说,令得一切种智。】

“还有,文殊菩萨,在如来示现灭度之后的末法中,如果要想讲说这部《法华经》,应该安住于乐行中,如在读经时不喜欢说别人及其他经文的是非对错,也不轻慢其他法师,不说他人的好坏长短;面对求声闻的那些人,不称名道姓说他们的过错坏处,更不称名道姓赞叹他们怎么好,也不对此升起怨恨、嫌弃的心念。因能以这样安乐的心态如此落实的缘故,那些听闻的人也不会违逆此法师之意。如果有人来诘问、问难了,不要以小乘的那些方法来回答,只以大乘法作为解答,令他们也获得一切种智。”

这是末法时期摩诃萨菩萨想宣讲法华的第三个法,叫做安乐行。这是一部分,后面还有一部分,这部分讲的是心态及一些做法,强调了几个内容:不要说别人的坏话,不要说经文的长短优劣,不要轻慢那些讲说其他法的法师;对那些小乘的人,称赞也好、恶评也好,都不要称名道姓,也不要对他们升起怨心和嫌弃心。

之前,我们也常常说,所有经文都来自于仏陀无上智慧,都是一相、一味、一法所润,没有高下之别,只因讲法时契机、受众的状态等等而有差别。很多人不理解经文之间的差距,这不是法的差距,不是仏说法时的差距,不是智慧等等的差距,而是机缘不同,适用的内容不同,仏陀循着对应机缘而讲说对应的法,仏没有执、没有分别、没有高下、优劣想,自然所说种种法也都是如此。

我们面对各种各样的经文,都能在其中看到仏陀无上智慧的运用,看到法在其中闪闪发光的存在,因适用条件、环境、受众等等的具体差异,而有这些法僧差别名。若没有这些具体的差异,仏所说法自然不会有异。因此,当我们看到某某经文,应该多去思维:彼时仏陀讲法的客观环境,仏陀为什么说这些法,而不是那些法,一定是因为受众环境等等,在这里可以找到关键答案。

都是仏陀讲的内容,在其中怎么评判优劣好坏?如果做这样的事情,就是不理解仏讲法是随宜而说、方便而说、随种种缘而说;若能理解这些,可以穿透显露在外的种种法的样子,窥探其本质。因仏陀讲的经法皆是如此,所以不要轻易点评,看不懂,说自己看不懂,不要说如何优劣、好坏,这是很蠢的行为,很容易触犯诽谤业,这是极重罪业,不划算。

这行为,尤其在本土更为紧要,需要小心提防。本土人好为人师,水平不怎么样,就想给别人指导指导,这都是不好的习气、毛病。你有能力给人提供帮助、指导,这还可以;若只是好为人师的习气,很容易班门弄斧,关公面前耍大刀,让人笑话无知。除非对方确实不知,你说说也还罢了,但不要拿自己的爱好和别人的职业比,人家靠这个行当吃饭、养家糊口;你若只是爱好,很难更为精深、专研。

讲其他内容的法师也不应轻慢。毕竟仏说那么多法,留下那么多经文,总要有人流布、护卫,不能只留一本、一部,毕竟人也是众口难调,怎能只依靠一部经文学习仏法呢?亦如我们系统建议的定课分三大部分,虽然内容很明确,圈定的经文也不多,但那只是“建议”,这俩字也是每每都提,定课以外你要自己配合加课,你要自己安排扩充学习,就像上学念书,固定的读物就那么些,你想更好地提升、丰富自己,只读固定内容是不够的。

很多仏教经典可以形成互相支撑,名词间、义理间、教义间、方法间、发心间,会有互相解释,有的内容在不同经文里表述的方式和角度也可能不同,我们如果只读一部,就算读得再深入再稔熟,也只是此角度,而不会获得彼角度的视野,自然很难理解仏法的全貌或者大概。

很多经典若无人宣讲,很容易沉寂乃至无人理会,慢慢消失在大众视野,所以有人能讲说、宣传,这本身就很好,只是宣传了这个,很难做到把其他也兼顾其中。若是侧重宣讲,就出现了“诸余法师”的局面,也就是出现了讲法华和讲其他经典的差距来。其他经典不需要卫护吗?不需要流传吗?不能利益人天吗?不能救度生死吗?所以,“诸余法师”也很重要,有其对应的价值意义,不能一概抹杀:我讲法华,我就最牛,我最厉害!这就是被法华转了,愚人一枚。

上一篇:《法华经》略说【313】| 安乐行品(16)
下一篇:《法华经》略说【315】| 安乐行品(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