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海迷局

净土往生

栏目分类

浏览排名

《法华经》略说【18】| 大乘的两件事情

  • 《法华经》略说【18】| 大乘的两件事情

音频在线听

 

【若人遭苦, 厌老病死, 为说涅槃, 尽诸苦际。

若人有福, 曾供养佛, 志求胜法, 为说缘觉。

若有佛子, 修种种行, 求无上慧, 为说净道。

文殊师利, 我住于此, 见闻若斯, 及千亿事,

如是众多, 今当略说。 我见彼土, 恒沙菩萨,

种种因缘, 而求佛道。 或有行施, 金银珊瑚、

真珠摩尼、 砗磲玛瑙、 金刚诸珍、 奴婢车乘、

宝饰辇舆, 欢喜布施。 回向佛道, 愿得是乘,

三界第一, 诸佛所叹。 或有菩萨, 驷马宝车、

栏楯华盖、 轩饰布施。 复见菩萨, 身肉手足,

及妻子施, 求无上道。 又见菩萨, 头目身体,

欣乐施与, 求佛智慧。 文殊师利, 我见诸王,

往诣佛所, 问无上道, 便舍乐土、 宫殿臣妾,

剃除须发、 而被法服。 或见菩萨, 而作比丘,

独处闲静, 乐诵经典。 又见菩萨, 勇猛精进,

入于深山, 思惟佛道。 又见离欲, 常处空闲,

深修禅定, 得五神通。 又见菩萨, 安禅合掌,

以千万偈, 赞诸法王。 复见菩萨, 智深志固,

能问诸佛, 闻悉受持。 又见佛子, 定慧具足,

以无量喻, 为众讲法, 欣乐说法、 化诸菩萨,

破魔兵众、 而击法鼓。 又见菩萨, 寂然宴默,

天龙恭敬, 不以为喜。 又见菩萨, 处林放光,

济地狱苦, 令入佛道。 又见佛子, 未尝睡眠,

经行林中, 勤求佛道。 又见具戒, 威仪无缺,

净如宝珠, 以求佛道。 又见佛子, 住忍辱力,

增上慢人, 恶骂捶打, 皆悉能忍, 以求佛道。

又见菩萨, 离诸戏笑、 及痴眷属, 亲近智者,

一心除乱, 摄念山林, 亿千万岁, 以求佛道。

或见菩萨, 肴膳饮食、 百种汤药、 施佛及僧。

名衣上服、 价值千万, 或无价衣, 施佛及僧。

千万亿种、 栴檀宝舍、 众妙卧具, 施佛及僧。

清净园林、 华果茂盛、 流泉浴池, 施佛及僧。

如是等施, 种果微妙, 欢喜无厌, 求无上道。

或有菩萨, 说寂灭法, 种种教诏, 无数众生。

或见菩萨, 观诸法性, 无有二相, 犹如虚空。

又见佛子, 心无所著, 以此妙慧, 求无上道。

文殊师利, 又有菩萨, 佛灭度后, 供养舍利。

又见佛子, 造诸塔庙、 无数恒沙, 严饰国界,

宝塔高妙、 五千由旬, 纵广正等、 二千由旬。

一一塔庙, 各千幢幡, 珠交露幔, 宝铃和鸣。

诸天龙神、 人及非人, 香华伎乐, 常以供养。

文殊师利, 诸佛子等, 为供舍利, 严饰塔庙,

国界自然, 殊特妙好, 如天树王, 其华开敷。

佛放一光, 我及众会, 见此国界, 种种殊妙、

诸佛神力、 智慧稀有, 放一净光, 照无量国。

我等见此, 得未曾有。 佛子文殊, 愿决众疑,

四众欣仰、 瞻仁及我, 世尊何故, 放斯光明?

佛子时答, 决疑令喜, 何所饶益, 演斯光明?

佛坐道场, 所得妙法, 为欲说此, 为当授记?

示诸佛土、 众宝严净、 及见诸佛, 此非小缘。

文殊当知, 四众龙神, 瞻察仁者, 为说何等?】

 

这偈问里弥勒菩萨把佛光里看到的内容非常细致表述了一些,其中见到佛国土、佛世界、众生的状态、世界状态、佛对大众的教导等细节,这都还好。我之前说这里有重点描述,就是偈文的后一大部分,描述了大量的佛子、菩萨的行做,这些行做种类很多,样子很多,内容很丰富,好像乱七八糟,但其实不然。

释迦佛怎么在燃灯佛前授记的?就是因为泥发布地,用自己的身体卧在泥坑里,请燃灯佛踏自己过去,因为身体不够长,便把头发放开铺在余下的泥里,这是表现的事情,但彼时释迦佛想的是什么?为法而忘躯!这才是成佛的关键。如果把佛法的种种围绕在自身上,所有出发点都是为了我自己,都是为了我的自私利益,这怎么可能成佛?

此段偈描述东方一万八千国土里的菩萨行,看看他们做的事情,是否体现了“为法忘躯”的成佛核心?这一对照就简单了,虽然偈文里描述的还多是行为表现,少有描述内心境界想法的,但基于这条成佛的根本,我们反推,彼诸菩萨是否此时以此心在行彼事?

简单举几个例子,最简单、最容易、最明显的做法是供养,用各种珍宝欢喜布施。为什么把自己的珍宝给了别人,还欢喜无量?是因为要回向佛道,愿得佛乘,所以才有菩萨更是能布施什么就布施什么,有什么就布施什么,什么都没有,就用自己的肉身躯体来布施,这已经把成佛的秘密展露无遗了,只是稍微差一点没提到。

如我之前说大乘的种种只为两件事情:一是为了救度众生,二是为救度众生服务。如果学了大乘不是围绕这两件事情,那都是走偏了。大乘修行的种种就是为了实现这两个目的,要么是增加自己救度众生的能力,要么是直接去参与救度众生,除此之外,大乘的所有学习没有其他任何内容了。

这些菩萨们在干什么呢?求佛道,为什么求佛道?求无上慧,要智慧干啥呢?都是菩萨了,都解脱生死了?安禅晏坐、离闹取静、离种种痴缠、修种种法、修种种根、修种种神通、修种种能力、做种种事情,不外乎就是为实现这两件事情,要么就是直接上手救度众生,要么就是为救度众生服务。

明白了这些,才懂他们为什么要那么苛刻地对待自己、那么努力地修行、那么辛苦决绝地布施,乃至要忍受孤苦、忍受捶打辱骂。相比之下,现在较为流行大乘,可是这个大乘也实在是太安逸了,乃至有的连大乘是什么都不清楚,就说自己是大乘。看看这些菩萨们为了寻求救度众生都做了什么?和他们比汗颜不?惭愧不?

我们为了解脱,这姑且说是较自私的出发心,说错也没什么错,但起码和大乘不契合,这是人天乘的心,好一点是小乘发心,和大乘没什么关系的。

为什么一个方法在我们手里用得憋屈巴拉的,不就是因为发心还在小自私层面吗?这到为法忘躯,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的。

如果明白了,那我就可这辈子霍祸了,这辈子努力做,那又是什么结果?如果这个时候冒出一个想法来:都是头一次做人,我为什么让着你?这种连轮回都不能承认的世界观、人生观能契合佛法的三观吗?

为了救度众生,你做啥了,你做了什么有贡献、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了?没有,那就只好玩菩提心这种了,能发心也不错,起码开端起步需要发心,但发心和找到具体去行做又不是一个档位的事情,这中间可能又有非常漫长的距离要走。

所以,我们有具体的手段方法,你要会用啊!你要善于利用这些成型的方法系统!

在整条路上,这无疑会大幅度缩短进程,让整个路程变得不那么长;不然你自己找方法去利益众生,并且还得真实有效地利益到,而不是做一善造十恶的那种行做。我们基本不提慈悲心、菩提心,因为我们直取结果,这就像两点之间最短的距离是线段,但如果把这张纸卷起来,完全可能出现两点重合的局面,这就出现两点间距离真正最短的效果来,完全超越了直线架构的思维模式。

上一篇:《法华经》略说【17】| 法眼寻答
下一篇:《法华经》略说【19】| 不以经验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