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海迷局

净土往生

栏目分类

浏览排名

《法华经》略说【17】| 法眼寻答

  • 《法华经》略说【17】| 法眼寻答

音频在线听

 

【于是弥勒菩萨欲重宣此义,以偈问曰:

文殊师利, 导师何故, 眉间白毫, 大光普照。

雨曼陀罗、 曼殊沙华、 栴檀香风, 悦可众心。

以是因缘, 地皆严净, 而此世界, 六种震动。

时四部众, 咸皆欢喜, 身意快然, 得未曾有。

眉间光明, 照于东方, 万八千土, 皆如金色,

从阿鼻狱, 上至有顶。 诸世界中, 六道众生,

生死所趋、 善恶业缘、 受报好丑, 于此悉见。

又睹诸佛、 圣主师子, 演说经典, 微妙第一。

其声清净, 出柔软音, 教诸菩萨, 无数亿万,

梵音深妙, 令人乐闻。 各于世界, 讲说正法,

种种因缘, 以无量喻, 照明佛法, 开悟众生。】

弥勒菩萨以偈问文殊菩萨在白毫光中所见如此种种,这段是描述佛光中所见的。

看到这,和极乐世界的宝树现此等种种也是一个路子,这种教学演示释迦佛在用,阿弥陀佛也在用,如此推演,诸佛如来用这等方法也应该没任何问题,只是看需要与否了。

在我们的层面,这是大殊胜、大神迹;但在佛的位面,这只是教学演示而已,因此就要惭愧了,佛的教具教学演示已经高级到这等了,奈何我现在去佛甚远,不能随学受教,这是何等的惭愧和遗憾?佛用各种手段方法帮助大众、开悟大众,我为什么没在啊?如果我在了,我应该如何?三千年白驹过隙,对这虚空浩渺而言不啻于一粒尘埃的飘飞蠕动,过去我在或没在已经是定论了,但就算过去没在彼场景,现在我要如何受用此场景?

这就是很高级的问题了,隋朝的智者大师在第二十三品《药王菩萨品》里是入了法华三昧(一旋三昧),听了一场《法华经》,他怎么听的?就是在这个高度产生的影响。

我在或不在,那是过去的事情,但现在我受用与否,就是现在的事情。这是佛法神奇之处,就算三千年前没在此场景,不影响现在的我们获得对应受用。

三千年不过是一弹指、一瞬间、一刹那,这就类似古德说的“娑婆和极乐不隔微尘”,是距离上的不隔,如果我们得了对应受用,那就是时间上的不隔;再升级,心与心不隔微尘。如果学会了,和佛菩萨不隔微尘。各位想一想,何等境界?不便多说了,各自体会就好。

怎么得这个受用?如刚刚提到弥勒菩萨用了法眼做寻答,投了问题做线索,得到答案,并有辅助条件来提升法眼的准确度,这个用法如果你会了,就得法眼净,那就是八百眼功德,就可以是六千功德庄严其身了。恐怕还要费些唇舌,不然可能听不懂。

法眼是以法为根本的一种寻答模式,比如我过去提醒过大家:“拿《地藏经》横进你的生活,体现在你遭遇的件件滴滴里”,这就已经是法眼层面的训练了,拿法义去衡量事情、去观察事情。可能这一层我不说,大家也是看不懂,可是说了就好像你多牛、你多厉害、多傲慢一样,因为不想有这种感觉,所以不把这些挂得那么高。

以法作为寻答的根本,一个答案符合不符合法义,是否契合法理,是否体现得契机契理,这就是法眼的基础训练。

但这里有一个前提:你得对法有较为丰富的储备、较为正确的认知,不然用不了,如《地藏经》读不熟,我说这个方法就用不起来。

上一篇:《法华经》略说【16】| 两位菩萨的对话
下一篇:《法华经》略说【18】| 大乘的两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