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海迷局

净土往生

栏目分类

浏览排名

《法华经》略说【15】| 讲法的机缘与求知欲

  • 《法华经》略说【15】| 讲法的机缘与求知欲

音频在线听

 

【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为诸菩萨说大乘经,名无量义,教菩萨法,佛所护念。佛说此经已,结跏趺坐,入于无量义处三昧,身心不动。是时天雨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曼殊沙华,摩诃曼殊沙华,而散佛上、及诸大众。普佛世界,六种震动。】

“这时大众围绕着佛陀,以各种形式供养着、尊敬着、尊重、赞叹着,佛陀在这样的情况下,为诸位菩萨说了一部《无量义经》,这是教导菩萨的内容。佛说完《无量义经》就双盘入坐,进入了“无量义处三昧”的这种禅定境界里,身心不动。这时各种供养又来了,各种花在天上如雨而下,所有有佛的世界都产生了六种震动,这六种震动大众都感受到了。”

听众对佛行礼,这等事情很繁琐,毕竟大众很多,如果细节一一描述,也是很费笔墨的。

《无量义经》、《法华经》和《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共称为法华三经,和地藏三经《地藏经》、《地藏十轮经》、《地藏占察善恶业报经》的组合比较类似。

 

【尔时会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侯罗伽、人非人,及诸小王、转轮圣王。是诸大众,得未曾有,欢喜合掌,一心观佛。

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照东方万八千世界,靡不周遍,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尼吒天。于此世界,尽见彼土六趣众生,又见彼土现在诸佛。及闻诸佛所说经法。并见彼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诸修行得道者。复见诸菩萨摩诃萨、种种因缘、种种信解、种种相貌、行菩萨道。复见诸佛般涅槃者。复见诸佛般涅槃后,以佛舍利,起七宝塔。】

“这时,与会大众在各种花雨之中,又在六种震动之中,感觉到实在是没有过的体验,非常欢喜,这一定是佛入此三昧境界而有的殊胜,所以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对佛的观察上,看着随后还会有什么。”

话说到这,我们要知道,彼时的大众是很幸运,但也确实是很让人不解,佛陀打坐入定就有天雨妙花,佛陀讲法的时候这事常常有,虽然殊胜但也不算少见,可毕竟六种震动这事不常有,这大众中竟然没一个站出来问一嗓子:这是啥情况?有什么因缘了吗?还是有什么变化了?不然怎么出现这样的情况呢?但彼时竟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

“于是,佛陀又进一步提醒,放出眉间的白毫光,这毫光照向东方的一万八千个世界,在白毫光里这些世界竟然都可以看得到,而且上到天际、下到最恶浊的阿鼻地狱,其中的各种众生都可以在白毫光里看得到;又看到彼东方世界现在住世的佛陀也在讲经说法,不辞辛劳地教化大众,还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听众;在白毫光里还能看到各种阶段的菩萨,以种种因缘,持种种信解,呈种种样貌,行种种道迹;又能见到有的世界的佛陀正在示现涅槃;有的世界的佛陀已经示现涅槃,唯留舍利,大众起七宝之塔而做供养。”

《法华经》开讲的因缘是佛陀入“无量义处三昧”,现种种殊胜神迹,大众惑而不问,于是佛陀又现白毫光照一万八千个东方佛国土,这种情况在《观无量寿经》里佛陀为韦提希展现过,让她选要去哪个佛国,开启了《观无量寿》的因缘。对大众来说,此处白毫光中显照的东方诸国土的情形应该是极其少见,或者说平生之唯见的。

说到这就知道佛陀讲经也是很难,找话题不容易。一般情况下,应该是学生有疑惑、有困惑、有问题要解决了,询问佛陀,这是最正常的,然后佛陀借此因缘展开详细的讲解。但毕竟很多人跟随佛陀几十年了,有的比丘已经跟随佛陀四十年了,还能有问题吗?几乎已经问不出任何问题了。

这种情况下,佛陀只能自己找话题,最常见的一个手段就是:佛陀显露各种,比如笑,比如哭,比如某种境界状态,然后大众就有犯嘀咕了,这是啥情况?想知道,一问,佛陀一讲。只是懂得配合的弟子太少,往往等了半天没人搭茬,只能大菩萨出面来领问,替大众来问,而不是菩萨真不知道。《法华经》的几处是大菩萨真不知道了,随后文的分享咱们慢慢再聊。

为什么佛陀要如此呢?各位要知道,如果你是听众,你对佛在上面说了什么一点也不关心,你的注意力还在其他地方,还在考虑自己的那点小心思,能专心听课吗?佛陀如此也是迫不得已,没办法,要把大众的注意力拽回来,注意力集中了,听的效果就会更好了。

同样的内容、同样的讲述方法、同样的例子,注意力集中与否的效果差很多,具体能差出多少?为什么佛陀讲经,听众里常常有各种提升、各种收获呢?佛的加持自然不必说,更重要的是大众的配合度更高,而这个配合不是主动配合,是被佛陀调动着、带着节奏的被动配合,所以佛也很辛苦,为了大众能听得懂、听得明白。

这两番示现就体现出佛陀的辛苦悲悯,奈何开篇来的那么多大阿罗汉们、大弟子们没一个懂得配合,以前都是阿难最感兴趣、好热闹,有点什么动静、什么变动、什么显露,就马上问,可是在这样大的局面下,阿难也是带不动这个节奏。从这个开局来说,确实能理解为什么有五千比丘退座离席了,这节奏是阿难带不起来的。

从这也不难看出,为什么世尊最初并不想讲法,在经文里有说:佛陀在菩提树下示现证悟后,观察大众的根基状态,觉得太难,准备马上入灭,也就是示现涅槃,可是天人们第一时间赶来,才有了百岁之约。

在《法华经》的前面弥勒菩萨和文殊菩萨把气氛炒起来了,舍利弗才懂得要配合,就请佛陀讲,佛陀直接说“止,不须复说”,就是你别说了,以后也不要再说了,如此明确的态度之下,舍利弗还是不舍地请佛陀讲,佛陀数次阻止最后没办法,才决定讲这部《法华经》。从开篇的这两番显示就看得出来,确实大众的状态太钝,实在是机缘不够好。

因为《法华经》是成佛的法华,在这种大根大本的问题上,机缘差那么一丢丢,也实在是不好继续的。因为这就触犯了佛陀五讲五不讲,或者六讲六不讲的其中之一——“讲法的机缘不成熟”,当然佛陀可以选择不说,因为大众成佛的机缘不成熟。

如果说解脱机缘不成熟,佛陀强拉硬拽,还可以;如果证果的机缘不成熟,佛陀就不会强拉硬拽了;那么成佛机缘不成熟,佛陀能说什么呢?自然不会多说一句,你们看个热闹就罢了,听就免了;随便说两句也就罢了,听核心密髓就免了。因为机缘不成熟,说了白说。

《法华经》就在这种尴尬的气氛下强拉硬拽地开讲了,这个晦涩的开局足以体现听众机缘不具,如果机缘成熟,佛陀乐不得说。

为什么我能懂这个?只是以一个分享者的角度,更能体会其中的不易和艰难,机缘成熟了,一个字足矣;机缘不成熟,一万个字也是没用。所以作为学生,我们怎么才能让自己的机缘更好些、更成熟些?要有求知欲,这是“四神足”之一的“欲神足”,不是欲望充沛,而是求知欲充沛,渴望听闻。

这和我乐意听、我喜欢听不是一个层面的,求知欲充沛,就是我就想听这个,我唯愿听闻,而不是我乐见、乐闻那种看热闹、看戏一般的心态。

你们看我唠叨,有唯愿听闻的那种心情吗?多少人一看字那么多,不想仔细看,等我说完毕了,发一个表情、一个图片、一个感恩、一个佛号就完了?以这种心态学习,能学好吗?同样的时间、同样的内容、同样的文字,难道你不想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吗?

要调动自己的求知欲,这个我不知道、我不清楚、我没想过,我非常想听,这起码是懂得配合。如刚刚说,应该主动自己问问题,主动解决自己的疑惑困扰,你不主动,还得别人送上门,还得正好合你胃口,这等学习是啥效率啊?可能好吗?

正是因为不会学习,不懂学习,就算大菩萨带节奏还是不明所以,跟不上步骤,这个情况直接导致《法华经》“毒药喻”的情况出现:不说你爹死了,你不会努力的,你被看透了。

想一想佛陀在这样的环境下讲了49年,也是真够心苦的,若是佛陀有世间心,这心得伤稀碎稀碎了。讲法度生不能以凡夫心而为,那是禁不住打击和这种消磨的,就算跟随几十年的也不懂得配合。

这心情,各位体会一番,也要自己反省一下。

上一篇:《法华经》略说【14】| 序分
下一篇:《法华经》略说【16】| 两位菩萨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