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海迷局

净土往生

栏目分类

浏览排名

读《七知经》之信愿行

  • 读《七知经》之信愿行

音频在线听

 

编者按

为了敦促同修们主动学习的热情、提升大家解读经文义理的能力、熟练掌握九字读经法的基本内容,近期老师采用带领学习的方式,节选一段比较生疏的经文发在群里,每人自愿参加,以自己对九字读经法的理解来解读这段经文,并上传自己的学习体会。

 

 

老师:各位对“作业”有什么感受吗?可以说说。

同修xyj:“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虽然还没有深入,只是开始尝试用“九字读经法”去挖掘,但已经解决大多数困惑了。而且尝试“九字读经法”后,再去读《地藏经》,很容易突然有一个灵光闪现,想到以前没有想过的东西。有点后悔自己以前怎么一直没有去试着运用,直到老师用作业的形式去督促,自己还是太懈怠了。感谢老师给我们机会去练习使用。

老师:方法不难,但想运用得当,也需要多次练习。

 

同修SXAR:老师布置的作业很难,不过每次布置作业,都会把原经文读一读,然后再把老师摘出来的经文细想,把“九字”贴进去,能思维出不少东西。“九字”里面的“定”,我理解是“普门超度”一直要贯穿始终,这条线不能断。

老师:嗯,理解得挺不靠谱。之前有说,“随文入观”是较为简单的,“贴字诀”需要熟悉经文,“横字诀”则不需要熟悉经文,“九字读经”属于“横字诀”。

经文拿来,只要字面意思不产生歧义,就可以试着横进去,就可以横进去。但因为每段经文给的条件不同,其中展现的、激发的种种也不同,这样落到行为上也一定会有不同,不可能什么经文最后都落到相同的具体行作上,这是不现实的。说大方向一致,这个没有什么不妥,但细节、行做都一样,这就匪夷所思了。

最后的“定”会有不同,会随你的“愿”而有不同。因为你的愿不同,你要落实促成的“行动”也不相同,自然细节会有区别。说“九字读经”最后的“定”都是在“普门超度”的坚持上,这是脱离具体经文所指的一种情形,是没有很好地练习“九字读经”。

 

同修SXAR:老师这样一讲,好像明白了点。

老师:不过,或许你们应该有体会,练习了,就有收获。

同修DJ:嗯,是的。做了几次练习,写到最后都是出轮回,去极乐世界。看来是偏了,写成了固定模式。

老师:你要往生极乐,这可以理解,但不代表每段经文直接展露的都是极乐相关,这是不可能的。

同修SXAR:是。比如《佛说七知经》,我把思和慧、修和定、戒和行结合,这九个字会根据经文不同组合,愿会有变化。

同修xyj:弟子的体会是虽然不是每段经文都是极乐相关,但是最终回归到大乘,又符合我们的根器的,只有往生净土这一条路。就如同这次练习的《佛说七知经》,最后符合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而又对我们有可行性的一条路,就只有“普门超度”

老师:行!这广告做得理直气壮。

 

同修xyj:不是法门少,也不是佛菩萨不慈悲,实在是我太差了,切身感受,对比比较过后体会更深了。弟子突然想到一个问题,想请问老师,是否可以判断自己开始承担额外的共业了?就是自己个业已经开始慢慢消除,并且承担多的共业的部分,是否有什么征兆提示,或者一个判断标准?

老师:现在你不应该想这些,有点想多了。

同修xyj:明白了,只是突然闪过了这个念头,所以问了一下。感恩老师慈悲开示。

 

同修XB:《佛说七知经》这段,如果是老师写,在能“闻”、“信”、“愿”方面会怎么写,能简单说说吗?

老师:能说不吗?好吧,简单说说。

这段是讲怎么知人,或者说怎么知道你要选择什么样的路子走,一级一级的铺垫堆叠,最后堆到大乘的利他上。这段经文说的大体就是这个事情,这就是“闻”。

至于“信”,很多同修的信也是很奇妙,不知道怎么信,信得脱节,或者极其迷信。

亦如这段经文,佛陀把整个过程逐次讲出。你来问了,就应该仔细听,这是你真懂问了,真在问,真关心所问的内容。如果你没有侧耳听,自然是不关心所问内容,也可能是抱着自己的答案,不接受其他答案,既然有成型答案,有一个执念,如何接受不同意见?所以在这段应该怎么信?如何信?

这段讲的内容就是我们摸索修行的次第过程,一步一步怎么做、怎么走,最后怎么走到大乘的利他中。在信上,没有什么较为奇特的地方,所以可以引入因果观,或者其他佛教观点来作为支撑。

 

比如说,借由因果观来看,你真诚发问,那么你仔细听闻,这就是一对因果关系。因为你仔细听闻了,所以你有对应收获,你知道要怎么受持、怎么落实、怎么行走下一步了,这也是因果关系。

在如此堆叠的因果关系里,只要信受因果律,“如是因,如是果”,自然很容易信受这种次第步骤。在这段经文里,我信受如此做,可以得如此收获,有如此利益。整个过程都是这些,没有其他的。全段经文只是最后很大的赞誉是稍微突兀的,其他内容都是顺水推舟一般。

这段经文可落实的信点,一是前面的各个过程,二是后面的“上行、尊行、极尊之行”“人中之上人”。

这后一个信点是很考验人的,我们是否会相信,这样做的人就可以是如此极尊之人?这样就会牵扯出各种大乘教义来作为梳理,梳理罢,大乘本就尊崇无量,这样说,也没有什么过分之处,没有什么违背大乘教义的地方。如此信,就是理信。

 

 

然后就是“愿”的部分了。

我看到这一大条的进程,我想如何?我愿意如何?要找到自己在哪里,也就是找到自己的落脚点,我现在在哪?我下一步要做啥?如果我还是那种晃晃悠悠的,那我必须要结束这种状态,要进一步,前进啊,对不对?所以找到自己的处境状态,就知道下一步自己要去哪里,要奔向什么方向目标了。

亦如大乘如此尊贵,你想不想呢?想不想是一个问题,敢不敢又是一个问题了,对不对?想是“愿”,敢不敢就需要各种细节、手段、方法做支撑,也就是要有行作来促成,而不令成为空想、空愿。所以,这个时候找到自己在哪里,下一步要做啥,对应的愿也就出来了,然后对应的行作也就出现了。

我觉得这很顺畅,不是很难。关键就是找到自己在这段经文的什么地方,卡在什么环节了,然后经文指引下一步是什么:我乐意不乐意去做?愿意不愿意获得?是否想避免?愿的部分就可以清晰了然。

说得粗暴,勉强看吧。

 

同修xyj :感恩老师慈悲开示。使用地图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自己在哪,找到自己在哪才能按照地图的指示把路走下去。

老师:比如说,找到自己在哪里了,好多人不肯主动学习啊,这是卡哪里了?这就卡在第一步了,勉强是信了,但后续没有主动动作了。

你信了,不主动学习,你信的是啥?反推一下,就得毛骨悚然,信的不过是你认为的道理。你认为的,好使吗?你也不是裁判,你执掌生死大权吗?怎么进步?因为可以找到自己,就前拉后推的,这个指引就很立体、很明显。

如果找不到自己在哪里,你想追求哪个效果呢?可能哪个都拿不到手。因为不知道自己在哪,对应信愿行肯定会混乱,得不到希望的效果不是很正常吗?

学佛没有效果,信愿行上不匹配,或者信得不对,或者愿得有差,或者行作不够,肯定哪里有毛病,或者全都有毛病。

 

同修xyj :感恩老师苦口婆心。不跟群,就像没做到“数谒道场”,那就是第一步信上都打折扣。所以老师反复强调要跟群,不跟群是第一大罪,是死不足惜。再忙也可以做到跟随称念一声“南无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也可以发一个吧?这都做不到,在忙什么?那些忙的事情可太重要了,比生死面子大多了,比佛菩萨都大?

不好意思,弟子激动了,主要是不跟群的根本不知道自己错过了什么。老师以前的开示中提过一个场内,能量总是自发地从高向低处流动,来完成一个场内能量的平衡。入宝山而空手归,纵使是业障使然,是福报不够,可还是很让人难过。对不起,弟子激动了,说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感觉可能说话语气上有点不太好了。

老师:最终,还是要接受任何的错过,要明白任何的境遇都是恰逢其时的。

同修xyj :嗯,弟子还是有点没放下。

老师:路走得长一点,就习惯了;见到的多些,就淡然了。

 

人间天于幻海迷局

2020.7.12

上一篇:穿越三千年的温暖——读懂以死苦为师
下一篇:闲话“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