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海迷局

净土往生

栏目分类

浏览排名

穿越三千年的温暖——读懂以死苦为师

  • 穿越三千年的温暖——读懂以死苦为师

音频在线听

 

老师:占用各位点时间,唠叨一下这段内容。

“佛言:八谓人死。四百四病同时俱作;四大欲散,魂神不安;风去息绝,火灭身冷,风先火次,魂灵去矣;身体挺直,无所复知;旬日之间肉坏血流,膀胀烂臭,无一可取;身中有虫,还食其肉;筋脉烂尽,骨节解散,髑髅异处,脊、胁、肩、臂、䏶、胫、足、指各自异处;飞鸟、走兽竞来食之。天、龙、鬼神、帝王、人民、贫富、贵贱无免此患。吾见斯变,故行求道,不欲更之。是吾八师。”——《佛说八师经》

 

老师:发布“九字读经”练习经文的作业已经有三期了。截取的经文也多是名头不响、部头不大的,因为可能有的人会选择看下全文,这是选小部头经文的考量。

可能对九字读经这个方法还有很多陌生,或是不敢发群,或是时间忙,没有时间稳稳坐下来梳理自己,也或许是表述能力需要提升,可能原因很多,但既然是练习,大家就应秉承练习的态度。练习就是那种可以错、不断错、层出不穷错也可以,这是练习的态度。当然练习不是为了错,而是为了能方便掌握这个方法。就像我们学习写字,学习说话,学习发音,也不是一遍成的,可能要好多遍、好多次,乃至好多次的纠正修改,这自然是一个长期过程。

之前也和同修说过,这个方法要掌握到熟练顺畅,也得一年半载的练习才行。当然你有悟性,一遍就会那自然更好;也不要因为掌握不好而灰心丧气,正因为此,才是练习的目的。如果大家都会了,练习就是浪费时间了。

 

这段经文截自《八师经》,全文很短,这是第八条,佛陀自称以此为师。这段有三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是描述人临终死亡的前后过程。从各种病苦、四大不调、败坏到各种溃烂,是一个自然过程,侧重于情景描述。

第二部分把死泛推到六道一切有情众生头上。大家都会面临,“死”对六道其他众生或许比人道轻松些,但也都不是一个美好体验。

第三部分就是佛陀在其中的意愿表达,不更再历,不希望自己再次遭遇。

 

如果只抠最后这一句,不想再次遭遇,这个高度要挑到多高才契合?可能就要挑到一生补处了,二生补处都不行。因为一生补处这一生是在兜率天的;就算到了二生补处,还有一生是悬在外面,会不会落到轮回的某道或者人道?这都不好说。因此如果不想再次经历,自然要避免再次出生、避免再次投生。

如果把这个点理顺,我们自然要发出“仅此一生,只此一生,尽此一生”的念头来,不会拖延生死,不会允诺来世,不会把这辈子不努力的事情、敷衍的事情,都推脱给来世背锅。若我们真理解死苦非常,如此逼迫煎熬,真信了,自然不会希望自己有事没事就经历几回。

这段内容没有说净土的任何,如果对死亡的恐惧、无常的逼迫、身后的无知、无力等等,能有感受,自然需求一个可以解脱,可以不再经历,不再遭遇这些的方法路径,净土往生的方案就跳出来了。

 

这就是经文的妙,虽然没有说一个字,你看完了,明白了,你真切需要净土,而不是你在众多选项里选择困难犯了,因为没有那么多对等的选项供你挑挑拣拣。粗暴说,这段经文整明白、梳理清晰,你的路径、方法、法门都会暴露出来,这段经文的功力,就足够支撑你悟道、了道、见道、得道了。这就需要看各位对此内容的信受程度了,如果足够信受,我们就可以借此预支死苦逼迫,提前备好解脱道,从而完成此一生即得解脱。

这个路子和《地藏经》的预支地狱苦是一样的,对吧?你想预支这个痛苦,现在没有感受,现在也没有逼迫,怎么预支?如果不信受,信上不坚固,或者选择性地信,“这个部分不行,我不信,那个地方还行,姑且信”,这种状态的信,自然很难提前支取动力了。

 

 

之前说,佛教所有法门的落脚点就两个:一是离苦,二是得乐。

小乘来说,就是自己离苦得乐;大乘就是自他的离苦得乐。如果这两个点,一个也抓不住,不想离苦,没有觉得多苦,也不会提前支取苦,自然不会需要佛法来促成离苦,也不需要所谓法门,不需要多努力,顺其自然就得了,对不对?而得乐也是如此,只是得乐的动力对我们而言,质量上、方便上都不如离苦更为得力。因此我们想得法利、得到佛法的帮助、得到佛法的救度,如果把自己和苦摘开连接了,我们的所谓学佛都是闹着玩儿。没有苦,你需要学佛吗?就算有对应法门,可以解决你以后的问题,但现在不需要,你能多努力吗?所以预支苦,这是我们学佛动力的主要来源。

 

你学佛没有动力,哪里出毛病了?你没有理解那些苦早晚会落到自己身上;理解了,自然要未雨绸缪,看乌云来了,要把晾晒的被子、水果、蔬菜、药草拿到屋里,不能放外面随便浇。

动力不够、努力不够、怠惰严重、懒惰,啥毛病?那些苦都是别人的,都是故事里的,都是书里吓人的,和自己一点关系也没有,那你能努力避免才怪。

这段经文给我们最大的冲击就是对死苦的描述,大家也都很容易发现这个落脚点。我不想承受如此,我要寻求解脱,怎么解脱?依靠什么解脱?这就都是要在“思”里落地展开推演寻求了。由此展开就是很清晰的“信愿行”了:我看到了,相信死苦如此(信);愿意避免(愿);自然要寻求方法解决这个逼迫(行),这一套动作就很清晰。

 

佛陀说把死当成老师,昨天也提醒各位了“这老师难道只教那么点东西吗?”自然不可能只教这一点,如果展开了,那就可丰富了。

有的同修也提到了一些,既然身死如此,你怎么眷恋?但也不能啪嚓就甩了、不要了,还得借着这皮囊走好余下的路。既然知道终究是这个下场,极致推演可以出现两个极端,一是极度珍惜,二是极度浪费。

极度浪费。比如说,自我了结了,没有希望了,找不到出路了,和生活拜拜了;或者秉烛夜游,快乐至上,挥霍光阴。这是迷路的反应,没找到路,被提前知道的结果吓傻了。

珍惜这方向上是对的,但程度上是需要调整的。我们没有那么好的定力,也没有三昧可以保持,所以想长久坚持,肯定是一张一弛的,一定是努力几天就放松了,这是人的生理结构导致的,是不可避免的,烙印在DNA里的。因此不要寄希望极度逼迫自己长时间高度集中、高度兴奋、高度专注,如此之后一定是疲态。

 

我们既要在珍惜上不丢,又不要逼迫自己到极端状态,因为这会让我们很难长线保持,乃至心里调试不好,会起计较、反复、疑悔,也有可能乍信乍疑,或者就是转过头诽谤佛法。

要珍惜,但不要逼迫自己到极端状态,不管哪个极端,对当下的我们而言都不是最优选择。

如果你遇到问题逼迫,没有回旋余地,必然要逼迫自己,借此激发潜力。因为没有回旋余地,已经是背水一战、破釜沉舟了,饭锅都砸了,不想下一顿饭吃不吃了,在这种状态下,你还留余地吗?自然要逼迫自己,使出全力,不能保留一分。这情况是一榔头买卖,成不成瞬息之间就出结果了。

而我们现在虽然预支痛苦了,预支地狱苦了,但也还没有到“过了今天,明天不活”的状态,所以需要长线保持,这个状态各位自己拿捏。

亦如临终的往生练习,那就是不给自己留任何余地,除了往生以外什么都不想,什么都不要,什么都不眷恋。可这种高度很难持续保持,我们要把学佛融化在平常生活里,不能依靠这种模式,但我们也不放弃这种能力。这个态度,和大家细致说一下,各位思维拿捏。

 

这位老师教了什么?亦如昨天和同修提到这就简单说了几句,贪嗔痴慢疑、五利五钝,全部都可以在此获得提点,获得突破,获得指引。

你有“贪”,在死这位老师的教导下,你怎么“贪”?你发脾气,你是死人,你发什么脾气,你要诈尸吗?

愚蠢、傲慢、疑惑,也如此啊!你是死人,别人怼你、骂你、烦恼你、诋毁你,你上他当,跳起来诈尸,来段“僵尸舞”吗?

好久以前,和大家提过这样的一个方法——“我是死人!”你如果是死人,别人抬你棺材板随着音乐跳一段,你要怎么?你还要做什么,都是没死透。

 

昨天提醒大家,这“死”老师教的啥?可能各位思路还没有打开。如果把上面部分联系进去,佛所讲说的众多法,起码一大部分都可以和死挂钩,有这位老师的教导痕迹在。

佛陀说不希望自己再次经历这样的痛苦了,这句话就和《佛说阿弥陀经》里,数次引导发愿是一样的路子。担心我们看不懂、跟不上、贴不紧,直接给出建议。但这句从佛陀嘴里说出来,是不是觉得有点不是那个味道呢?我们都知道他是佛啊,他说不想自己再经历,这是在说自己的事情吗?明显是给我们做榜样,是给我们一个感同身受的点。

我们贴不进去,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可以锻炼自己的同理心,借由其他事情的描述,我的同理心可以把我代入到那样的场景,这就是“贴”字诀的路子了,不是“九字读经”“横”字诀的路子了。

 

 

佛陀说这句,给谁说的?对你我而言,我们不想以后也没完没了地经历这样的痛苦;对六道众生而言依然适用;对罗汉菩萨也适用。

对阿罗汉而言,自己还有一身住世,这个住世的缘尽了,皮囊一舍,解脱了。如果舍的时候有眷恋、有迟滞,这些苦还会临头。所以大苦逼迫,对罗汉而言,还有这个身相,自然不敢掉以轻心。

对菩萨而言,大家都害怕死亡、拒绝痛苦,菩萨干啥的?这不就是要开展工作的地方吗?你害怕死亡,菩萨就应该教你怎么面对死亡,怎么死得好、不再没完没了重复生死,这就是大乘。众生都拒绝自己承受痛苦,那么菩萨应该做什么事情来完成?来促成?

 

地藏菩萨怎么干的?你干这恶事,会承受那样的恶果,会有那样的地狱果报对应成熟。一害怕,我不做了,菩萨再提携接手,引出险路。是不是这样?

观音菩萨怎么干的?你在水火漂溺中、罗刹鬼国中、捆绑系闭中,你不想承受这样的痛苦,发出求解脱的心,以此称念菩萨,“刀寻段段坏”。

这些大菩萨的工作怎么来的?是不是也从这句经文展开的?有情大众是都如此,不想这样、想那样,那么菩萨的工作就可以遵循这样的基调而展开,不过是细节不同,随愿、随缘、随业而已。如果挑到这个高度,再合并到不想再历,那就是你如果作为菩萨,你想一生补处,你得怎么做,才能真实拿到?

 

这就是经文,这就是佛经、佛法!高大上、矮挫丑,不分不二。你拿到什么程度的理解,挖到什么深度的法义,这随心量、境界、格局而来。但手里没有硬点的板砖,解读经文的门砸不开,里面的东西怎么拿得到?

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哪句经文能适合你?哪部经文能指导你呢?于是靠这个那个老师,看这个解读,听那个建议,闹了一大阵子,还落个“依人不依法”的错误。

 

“九字读经”可以帮助大家梳理清晰这些,也要随格局而来,但格局、高度、心量等等的部分不强求。起码你要在经文中获得教义,哪怕浅显直白的,你能理顺、找到要走的路、要做的事情也是好的。

如此往复,不怕挖不到深邃的部分。就怕畏难啊、懒惰啊这种负面情绪;再有一种就是喊口号,这是因为大家在这个格局之下耳濡目染,很自然地把这套方案搬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上。毕竟我们现在走的路、能走的,还是要依靠净土往生,说其他的都很吃力辛苦。因此你这样提,这样想,这样理解,我都能理解,但当你提到这个部分时,一定要避免自己在喊口号,是你真这样理解的,你真需要这个系统的帮助了,这才合适。

 

就算不提这个系统如何,你也要把“信愿行”梳理清楚,这样“九字读经”也就算粗暴的运用起来了。

关键的技术点,一是找到你自己在哪里,二是你的“愿”如何,这两个地方如果能快速找到,任何一段经文都会找到对当下自己的提醒、提点和指引。这就是可以穿越三千年,把佛法的温度带到自己身边的学佛方法了。

各位自取。

 

人间天于幻海迷局

2020.7.18

上一篇:再说单向沟通
下一篇:读《七知经》之信愿行